杨志新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妇产科 河南濮阳 457000)
盆腔积液的位置发生在子宫直肠陷窝等盆腔内位置较低处,从病理方面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腹腔内有渗出液或漏出液时都会积聚到盆腔,从而型生理性成盆腔积液。病理性盆腔积液,多为盆腔内的器官或组织慢性感染病灶的的炎症引起的炎性渗出物、腹膜结核、腹腔肿瘤、宫外孕破裂、黄体破裂、巧克力囊肿、卵巢癌也可引起盆腔积液。
盆腔积液属中医的“带下”、“少腹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经行或产后胞脉虚弱,湿热邪毒内侵,迁延不愈;或失治余邪未尽,气机不利,经络受阻瘀结胞;行经或产后感受寒湿,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津液寒凝,瘀结不化,致气机不畅。津液的输布是依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盆腔气机不利,则津液瘀聚于盆腔底部,形成积液。
盆腔积液妇科常用的检查手段是超声波诊断,B超即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积液的量,彩超还可以对盆腔内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检查,对确定盆腔积液的原因有较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我科3年来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积液的体会做一回顾总结,敬请同道们参考。
全部病例为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来院就诊的女性患者,年龄在19~53岁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下腹痛、下腹坠涨、腰骶部疼痛、腰酸腰痛、肛门坠涨、月经不调、面色发黯等症状,迁延不愈病程较长。全部病例排除结核、肿瘤、宫外孕破裂、黄体破裂、盆腔内急性感染、卵巢癌、巧克力囊肿及消化系统等可能引起盆腔积液的疾病以及生理性盆腔积液液。经彩超检查子宫直肠窝深处积液前后径大于11mm,时间最长6年,最短2个月。
结合病史根据感染症状的轻重进行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方法,针对性使用抗生素。用药时间在综合治疗的前2周内。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赤芍、当归、生地、木香、桃仁、红花、金银花、蒲公英、丹皮、茯苓。痛重时加延胡索。部分患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止痛、活血祛瘀。常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中成药选用《少腹逐瘀丸》,《桂枝茯苓丸》,《艾附暖宫丸》等。
表1 164例盆腔积液综合治疗效果(例)
使用TDP理疗仪,照射下腹部,每次1h,每日1~2次。月经期停止使用。
1周为一疗程,复查彩超,第一、二疗程,三种方法联合应用,第二疗程之后的治疗停用抗炎药物,服用中药+理疗 ,适时调整中药处方。
盆腔积液完全消失和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即可逐渐减少治疗剂量1周后停药。
盆腔积液完全消失为痊愈,积液减少2/3为显效,减少到1/2为有效,减少不及1/3为效差,无减少为无效。从表中可以看出,6个疗程后痊愈率为78.65%。治愈的患者临床症状解除,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盆腔积液的病理多为慢性感染病灶的炎性渗出物,抗炎治疗在急性症状明显时治疗效果显著,初期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西药不宜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及菌群失调,慢性期服用抗菌素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炎症进行非常缓慢时期,使用抗菌素几乎没什么作用。所以经两周后可以停止使用,中医认为本症总由湿热毒邪内侵或风寒外袭,客于胞宫,瘀积滞留不散,适逢湿热毒下注而引发本病。治宜应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或温经散寒,渗水利湿,养血调经,扶正祛邪为主,中草药配合最为妙用,功效甚速,效果良好。盆腔积液治疗上应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使愈后不伤其正气,整体调理,标本兼治, 对女性的生殖功能有良好的作用。TDP理疗仪,能够产生“微量元素电磁波信息效应”,能调整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机制,加强组织营养供应,其特有的“热功率效应”,能改善盆腔内的微循环,促进炎性分泌物的吸收,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炎止痛的作用,还具有使用方便、无毒、无副作用、费用小等优点。利用三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用于盆腔积液的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盆腔积液是临床妇科的常见病症,患者感到很不舒服,患者精神不振,面色黯然,身心受到长期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使得大部分女性患者气机调达、血运畅通,面色也亮丽起来,为很多女性朋友解除了长期困扰的身心之痛,治疗效果满意,所以近几年前来诊治的患者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