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适
作家名片
胡适,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同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他的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先生一生领尽风骚,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是一位始終坚持“五四精神”的知识分子。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作品赏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说:“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胡适先生的人物传记——《差不多先生传》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它按照一般传记的写法,先记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再记叙他的相貌,接着记叙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等几件普通的事情,最后记叙他的死后情形。文章通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一个难懂的句子,但把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说得清楚明了。
文章中用着许多的“差不多”;文句中叠用着许多同调子的成分,如“他也会写,也会算”,“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之类;文章中用着许多对称的句子,如“人人皆晓,处处闻名”,“身上痛哭,心里焦急”之类;文章中用着许多重复的句子,如“不是差不多吗?”一句重复四次;文章中于句调重复之中又故意加着变化。靠着这些写作上的技巧,这篇文章就有了吸引读者的力量,使人们乐于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