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强,高 荣,鞠远金,伍家勇,钟巍然,黄世龙,张晓春,任自明,谢明菊,谷明禹,杨 高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庆 永川 402160;2.重庆市巴南区农牧渔业局,重庆 鱼洞 601320)
彩色马铃薯是指马铃薯的薯皮和薯肉具有多种不同颜色的独特品种类型,不仅具备普通马铃薯的所有营养价值,还富含具有营养保健作用的天然色素(花青素)及其它重要营养物质,具有抗癌、抗衰老等功效[1]。生产实践证明,采用马铃薯整薯播种不仅能避免切刀引起的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的传播,杜绝纺锤块茎病和X、S、M病毒的传染,而且是提高产量、实现高产稳产的一条有效措施[2]。
重庆地处长江流域,热量充足,雨水丰富,光照较好,土壤条件适宜,作物宜种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马铃薯在重庆种植广泛,是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马铃薯是重庆第4大作物,全市常年种植面积31万hm2,总产量509.5多万t,均居全国第6位。但彩色马铃薯的种植及其产业开发,几乎为空白。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在整薯播种条件下,P肥、K肥和播种密度对彩色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彩色马铃薯紫云1号在重庆市河谷浅区的适宜栽培密度和肥料用量及比例,为重庆市彩色马铃薯的生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试验在重庆市永川区渝西试验基地进行。海拔314 m,试验地为壤土带沙,肥力中等偏上。供试马铃薯品种为紫云1号,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本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与用量范围见表1。
表1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Table1 Factors and level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4.2 m,宽1.6 m,行距80 cm,2行区。小区间留走道,宽0.5 m。试验地周边设2行以上保护行。P2O5以基肥1次性施完,K肥以KH2PO4形式分别在4月17日和27日进行叶面喷施。播种时间为1月5日,全生育期灌水3次,中耕除草4次。4月7日,追施5%氮胺1次,氧乐果除蚜虫一次。6月1日测产。
产量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正交试验设计计算原理,Ki:表示任一列上水平号为i(本试验中i=1,2或3)时所对应的试验结果之和。如在A因素中,第1,2,3号试验中A取A1水平,所以K1为第 1,2,3号试验结果之和,K1=4.29+4.08+4.97=13.34;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列中的Ki。
表2 正交试验结果Table2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R为极差,任一列上R ={K1,K2,K3}max-{K1,K2,K3}min。极差最大的列表示该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大,即最主要的因素。由表2所示RC>RA>RB,因此各试验因素对试验结果从主到次的影响顺序为:C(密度),A(P肥),B(K肥)。各因素内不同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大小依次为:A因素列K2>K3>K1;B 因素列 K2>K3>K1;C 因素列 K2>K3>K1。综合上述试验结果,本试验的最优方案为 C3A1B1,即每公顷纯 P2O5施用量为 50 kg,KH2PO4喷施浓度为2‰,播种密度为75000株时产量最高。
P、K肥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生产上施用过多的肥料不仅浪费资源,又易造成马铃薯地上部分徒长,导致通风不良,易感病等问题。当前重庆市马铃薯生产普遍存在施肥过多的现象,而且在种植密度上不论何品种特性都采用同一密度,一般每公顷为45000~67500株,造成产量普遍偏低。
本试验根据紫云1号品种栽培特性,通过合理密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P、K肥料及密度3因素交互作用下,对紫云1号整薯播种产量的影响和效应。优化筛选得出紫云1号在试验区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P最优每公顷施肥量为纯P2O550 kg,最合理密度为每公顷75000株,KH2PO4喷施浓度2‰。这一试验结论,在重庆市海拔相近条件下,对彩色马铃薯紫云1号生产有参考价值,为示范推广紫云1号整薯播种技术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紫云1号与其它品种相比,需肥量较小,栽培管理要求较高,在满足其优化生产条件下,有更大增产潜力。
本试验是在N肥为固定值的条件下实施的,对N肥和K肥基肥效应尚未进行探讨,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使配套栽培技术更趋完善。
[1]王卫强,黄世龙,钟巍然,等.重庆彩色马铃薯产业的的应用前景初探[M]//陈伊里,屈冬玉.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2-104.
[2]赵怀勇,何新春,张恩和,等.N、K肥料与密度对整薯播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8,22(5):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