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10-06-15 06:22林子玲王丽莉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9期
关键词:头针患侧针刺

林子玲 寇 丽 王丽莉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519000)

脑卒中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脑梗死救治率得到明显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质量。因此及时救治患者生命的同时,还须积极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我们近年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头体针加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6例,均符合文献[1-2]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首次发病,年龄30~75岁,神志清晰 (GCS>8分)且病情稳定,有肢体功能障碍者。排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骨关节疾病;语言理解有严重障碍或有明显智力障碍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1)头针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头体针治疗及康复治疗应在急性发病后,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平稳后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于发病48h后出血性脑血管病于发病5~7d后开始治疗。治疗组选用头、体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用早期康复治疗,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针刺治疗。头针取穴:患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选用长40~50mm,直径0.30mm针灸针,以捻转补泻法,捻转速度为200次/min,持续2~3min,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隔日针刺1次。体针:软瘫期,针刺采用电针治疗,取穴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上肢选患侧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透三间,下肢选患侧环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解溪等穴。电针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50次/min,电流以由小到大能引起肌肉收缩为度。痉挛期采用手法行针,取穴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为主,上肢屈肌痉挛选用肩、天井、外关、后溪等穴,下肢伸肌痉挛选用委中、三阴交、太冲等穴。每日1次,留针20~30min。针刺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2)康复治疗:采用神经促通疗法为主,配合Rood法、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等方法治疗。急性期(早期卧床期)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卧床时肢体置于抗痉挛体位,健侧与患侧卧位交替)、关节的活动 (早期无主动运动时给予被动运动,活动各个关节,每次5~10遍,并鼓励患者主动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床上活动(包括床上移动、翻身、床边坐位等)、床椅间转移(被动转移、部分主动转移、主动转移)、坐、站位的平衡训练(包括坐位活动训练、双腿负重站立的训练、偏瘫腿负重站立的训练、双腿交叉负重站立的训练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脱衣、进餐、如厕、梳洗等训练。恢复期(可在训练室的床上训练阶段)训练包括:上下肢控制训练及分离运动强化训练、翻身及坐位平衡训练、站起和坐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以上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次45min,每周5次,均治疗4周。

1.3 疗效标准由专人测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3]评定运动功能,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4]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和 t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FMA和MBI评分比较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FMA MBI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8.30±2.00 8.20±3.10治疗后30.30±4.40*△24.50±4.80*治疗前31.80±9.10 30.30±8.70治疗后67.00±10.50*△59.70±11.20*

3 讨论

针刺疗法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头针是针灸和现代神经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根据神经生理学原理,选择性刺激头针治疗区可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及血液循环、增强脑组织供血量,有利于脑缺血半暗带区消除水肿、修复细胞、改善脑缺血病灶、促进脑的功能恢复。对偏瘫患者头部特定部位针刺并适当地留针有利于经气来复,作用类似于治疗脏腑疾病选用募穴,可疏通偏瘫患者肢体经络气血,促进整体功能状态的协调平衡[5]。头针不仅有助于患侧肢体主动、被动的功能训练,还可以延长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引起多重神经冲动,提高神经冲动的敏感性,达到有效的刺激量。同时,通过神经系统整合作用,支配患侧肢体的各种运动,可有效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的恢复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肌张力过低、肌肉无力、没有随意肌收缩,此时用针刺作用于上肢阴经、下肢阳经的腧穴,刺激此区域各肌群,可提高神经兴奋度,促使神经传导束残存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随着病情的进展,拮抗肌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由于肌群间缺乏协调性,肌张力逐渐增高,运动功能尚不能正常进行,再用针刺作用于上肢阳经、下肢阴经的腧穴,对拮抗肌群辅以刺激,能调节肌群间协调运动,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6]。

本观察表明,治疗组FMA、MBI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MBI得分明显提高,提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单纯靠康复治疗作用有限,而配合头体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通过针刺诱发出的随意运动或通过针刺调整后的运动模式应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加以固化,可以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动作定型”完成。反复运动训练还能使从大脑皮层到脊髓的反射通路中突触阻力下降,从而使运动更加协调[5]。因此,头体针与早期康复的叠加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特别是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Fugl-Meyer AR,Jaasko L,Leyman I,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1.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3-31.

[4]闵瑜,吴媛媛,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188.

[5]龚玉林.头电针结合体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6.

猜你喜欢
头针患侧针刺
更 正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