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涛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是精神卫生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所述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是广义范围而言,是指威胁要使用或已确切故意使用针对自身、他人、特定人群或特定社会的武力或权利,导致或极有可能导致损伤、死亡、心理伤害、畸形或生存条件被剥夺[1]。预防和减少暴力行为,对于精神病人的治疗与康复,社区精神病人的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对象 为本辖区 2007年 5月 1日~ 7月 31日 ,年龄 18岁以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标准。
1.2 方法 精神科专科医生带领兼职精防医生入户调查,填写《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情况核查表》。全区 22个乡镇,分成 22个小组,每组由 1名专科医生和 2名兼职精防医生组成。
精神疾病分为 4期。缓解期:指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正常;波动期:指患者年内多数时间病情稳定,但病情有时波动,每次波动均不超过 2周;疾病期:指初次发病或病情复发长达 1个月以上,精神症状活跃,以阳性症状为主,自知力缺失或不完整;慢性衰退期:指患者病程 2年以上未愈,主要以阳性精神症状为主,或伴有精神病的残留症状,自知力部分缺失或大部分缺失,社会功能受损,病情相对稳定。
1.3 数据处理 通过 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2.1 调查发现 全区各类重性精神病人 2746名,其中暴力行为精神病人 212名,暴力行为发生率 7.72%。
2.2 精神病人不同病种构成比例(见表 1)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发生在不同精神疾病的概率是不同的,依次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脑器质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和其它精神障碍。
表 1 精神病人不同病种构成比例
2.3 精神病人性别比例(见表 2) 男为 1542人,患病率 9.92%;女 1204人,患病率 4.9%。暴力行为病人男性多于女性。
表 2 精神病人性别比例
2.4 精神病人的婚姻状况比较(见表 3) 精神病人的婚姻状况多不稳定,本研究显示,离婚和再婚的精神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多于其它婚姻状况,丧偶的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也较高。
表 3 精神病人婚姻状况比较
2.5 精神病人家庭类型比较(见表 4) 随着生活观念转变,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本调查核心型家庭居多,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发生中间型家庭多。
2.6 精神病人病情分期比较(见表 5) 本调查表明,精神病人处于疾病期和波动期暴力行为较多,其次是治愈或缓解期和慢性衰退期。
表 4 精神病人家庭类型比较
表 5 精神病人病情分期比较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许多因素有关,可能和 5-羟色胺(5-HT)功能低下有关 ,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血清胆固醇浓度等有关[2],还有人认为是大脑某些区域遭到破坏或生长肿瘤所致,特别是额叶受损与攻击暴力行为存在一定关联[3]。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既有生物学基础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学因素,同时也跟病种和存在的不同精神病性症状有关。
本研究中,暴力行为低于通常人们认为的 10%,这可能与北京地区医疗全面覆盖,病人就医条件改善,使得病情控制及时有关。在不同病种中,精神分裂症高居榜首,这与其症状多存在妄想和命令性幻听有关。其次,依次为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脑器质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4]。暴力行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所患精神疾病妄想症状多见,而女性则以情感障碍多见,且雌性激素具有保护作用。[5]调查中,再次证明婚姻对患者有保护作用,大家庭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优于核心型家庭和中间型家庭。在病情分期中,疾病期和波动期病人暴力行为明显多于治愈或缓解期、慢性衰退期,这提示我们重点应放在治疗精神疾病上,控制症状,恢复自知力,才能有效减少暴力行为事件的发生。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多带有突然性、残忍性、随机性、单独性、公开性,社会影响比较大。预防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首先要落实好精神卫生法规,强化政府职能,卫生、公安、残联等部门要依法履行精神卫生职责,要提高公众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和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加强社区精神病人的管理,及时发现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先兆。
[1]谢斌.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及其责任能力评定 [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6:464-465
[2]黄云清,俞淑金,刘志英.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5:303-304
[3]马嘉龙,王小平.攻击暴力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163-165
[4]王丽娟,蔡成华,高素文,等.不同性别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特征的比较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9:545-546
[5]宋宁,肖攀攀.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