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统奎
“人的重建”是灾后重建更为核心的主题。然而,“造人”之难远在造建筑之上。
“浪漫小镇,自在龙池。Long Chi Comfortable,Romantic Town。”
這句中英文对照的主题语和新设计的龙池LOGO无处不在,从巨大的户外广告牌到乡村旅游信息中心小楼的墙体上,从农家乐的遮阳伞到停车场的指引牌上。震后两年,一个时尚前卫的新龙池已经跃然山谷中。九曲十八弯的龙溪河从高山上奔流而下,河畔两边,色彩饱暖的“山地别墅”错落有致,掩映山水间。不久后,龙池还将成为“免费使用覆盖全镇无线网络”的无线小镇。
龙池镇位于都江堰市西北17公里,下辖5个村和一个社区,总人口约3200人,占地面积89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达87%,拥有大熊猫、羚羊等珍稀动物。“5·12”地震,距震中映秀镇仅3公里的龙池镇受灾特别严重,房屋毁损率98%。今天,废墟上已经建起一座新集镇,人们正陆陆续续从板房中搬进美其名目“山地别墅”的安居房。余下不多的安居房和临水商业街正在加班加点修建,以迎接今年9月的开业大典。
而在都江堰市副市长、龙池镇党委书记王晋看来,“人的重建”是灾后重建更为核心的主题。然而,“造人”之难远在造建筑之上。
社区意识从哪里来?
地震前,40岁的陈朝华在龙池镇云华村过着“原始生活”。2009年9月起,她有了一个新身份——上海市闸北区热爱家园青年社区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热爱家园”)“美丽新家园”震后社区发展示范站共建项目兼职职员,月薪600元。
从都江堰市去往龙池,汽车不断爬山。在车上,陈朝华兴奋地讲述自己半年多来的成长:“原来我理解,这个工作给钱我就干,不给钱我就不干。后来我慢慢接受了服务社区的精神,知道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服务当地人的一种理想。”不久前,陈朝华被邀请去上海开了6天的NGO会议,使她的眼界和价值观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唐虹6岁的女儿也是志愿者,还有60多岁的老爷子也是志愿者,原来当志愿者不分老少”。
更令陈朝华印象深刻的是,上海的志愿者们不仅付出时间服务他人,开会时吃饭还要自己掏钱。地震前,在山上过着散居生活,那是一个闭塞的世界,陈朝华自称是“坐井观天”,不知“志愿者”为何物,“社区”是何概念。上海之行,对她来说是一次“观念震荡”。
震后,云华村村民被迫迁居山下,住到政府搭建的临时板房屋中,由散居变成聚居。2008年7月,唐虹和其他“热爱家园”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云华村板房区时,已经发现“村民对新社区的熟悉感与认同度不一致”,意识到“帮助村民认同新的社区。自觉保护与建设新社区,是灾后重建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唐虹等人提出“美丽新家园”项目的愿景是:培养村民自治组织。培训农村“能人”,最终建立起一个有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可以互帮互助、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
云华村的平均家庭人口少于3.5人,家庭呈小型化,伴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家庭对每个成员的支持在减弱。同时,老龄人口已经大于总人口的10%,老龄问题将成为云华村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社区的发展与支持。”2008年9月28日,“美丽新家园”震后社区发展示范站共建项目正式进驻云华村板房聚居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加强村民间的交流,栽培“社区凝聚力”。
如今,云华村大部分人已经搬进“统规统建”的新龙池镇“山地别墅”,和其他村的人一起聚居成一个1500多人的大社区。2010年五一前后,“美丽新家园”项目志愿者又来了,他们给村民上了“新群居”生活第一课——用气用电安全知识培训。村民搬入新房后,第一次用上了天然气。但却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志愿者通过PPT形象地介绍安全使用方法。此外,送“福”上门活动、重建“摄影展”、“垃圾分类”体验式环保宣传活动、“爱牙护牙”健康讲座、影片放映和“大家都来唱”五一歌会,“美丽新家园”项目组为村民营造起公共活动空间,帮助村民适应聚居生活方式。
耳濡目染中,陈朝华慢慢理解了社区概念。“以前各家住各家的山头,现在住在一起,如果不讲卫生,很容易引发疾病。”陈朝华已明白聚居和散居的一些区别。“美丽新家园”项目举办的公共活动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出发,透过社区共同生活体验来培养“社区共同体”感受,进而激发个体萌发社区精神。当地居民观念的转化与行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志愿者的作用是“扶上马,送一程”,催生和培养社区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
“唐虹他们的努力5年后就看出效果了。”龙池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王丹说。
而陈朝华之前,“美丽新家园”项目在云华村的专员是陈佩。2008年国庆期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陈佩作为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云华村。后来,唐虹等人看重陈佩的专业背景,就招她为项目专员。
唐虹的构想是,让陈佩发现并培养当地人才,“提高当地人自我发展的能力”。项目“执行委员会”的5个人,唐虹在上海,陈佩在当地带3个村民。半年时间里,陈佩和一位老奶奶合住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板房屋。初来乍到,因为年纪小个子小,“大人把你当小孩看”,陈佩常感力不从心:“志愿者、民间组织、公益行动,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比较新,感觉不是他们做的。我在这边没什么影响,他们只知道我是来做好事的,没觉得这些工作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执行委员会一起讨论事情,陈佩发现,村民很少主动,必须由她提出具体事情,“他们偏重于执行”。在这种情况下,陈朝华被聘请为兼职职员,陈佩带这个大姐做“徒弟”。“培养村民做社区公益服务很难,他们去打工至少能赚钱,但做公益没有回报,你描绘的东西,他们看不到。”陈佩说,“灾后重建以村民为中心,道理是正确的,但是村民不这么认为,那是你们想改变他们的想法而已。”只有让陈朝华快速成长,才能“示以实例,以诱人民”。“让人民改变”这5个字不应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陈朝华陆续接受了NGO工作方法、财务、电脑等培训。2009年9月,陈佩到成都念研究生,陈朝华顺利接棒,成为项目当地志愿者,协调政府关系,安排外地志愿者开展工作,与村干部配合组织村民活动,一切都上轨道了。不过,陈朝华远未具备“社区领袖”的能力和影响力,她还无法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凝聚社区共识和推进工作。农家乐是知识经济
龙池最富裕的村是南岳村。从新集镇沿着龙溪河逆流而上,已经修起两车道的柏油路。南岳村4组灾后重建的“自建房”就分布在路两边,家家办“农家乐”。去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南岳村4组是必经之地,这里距离新集镇3公里左右,被规划为龙池“国际山水田园风情旅游小镇”的副中心。
在南岳村4组,每一栋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有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元素,又有典型羌族石砌碉楼建筑形态,“汉羌结合”。今年4月,全国政协委员、徐悲鸿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先生来到这儿,赞赏不已:“这些房屋的质量和美感俱佳,比我见过的意大利、法国的房屋还漂亮,此地的建筑水平一下跃进了50年!”
那些农家乐的名字。个个都起得优雅别致:“仙足客栈”、“迎亭园”、“紫怡小筑”、“龙溪人家”、“如意山庄”……王丹告诉记者,原先农家乐主人起的名字都很土气,政府便一一帮他们设计新店名,同时融入时尚设计,人文内涵,而且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农家乐起名这件事让村民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魅力。这些农家乐的目标游客都是拥有知识的中产以上家庭,知识型店名可以制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龙池的“乡村课堂”便是为构建知识型农家乐而开设。“阳光客栈”的女主任党晓红上课后收获不少:“以前修房子图方便,修在公路边,客人来了车都停不了;为了多出几间房,把房间做得小,连个挂衣服的地方都没有。参加了镇里举办的乡村课堂讲座后,我们思路打开了,现在把新房子修得离路远些,留足停车空间,栽上树,铺上石子路,反而更有吸引力。大房间宽大敞亮,可以放上大床,摆上装饰品,档次品位提升后。房价也可以涨一涨。”王丹介绍,“乡村课堂”还请过香港一家著名酒店的管理者来讲课。这个不定期课堂会继续办下去。
据王丹介绍,龙池也已经成立了农家乐协会,但因为格局有限,这个协会远未发挥出“造人”的功能和作用。事实上,农家乐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高度了。龙池不只是“卖山水”,“卖农家川菜”,更要“卖服务”,“卖生活方式”,呈现一种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并提供给市场检验。而这些,都离不开“人的重建”及其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跃升。
而“人的重建”离不开相应社会土壤和机制。这就需要一个多元合作平台,来整合政府、企业、NGO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形成日常化、持续化的社区活动机制,系统而有步骤地陪伴龙池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