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懋华 李莉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汪懋华1李莉2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了加快推进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结合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发展特点和趋势作出理性判断,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重要工作。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前进。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发展思考
1汪懋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wangmh@cau.edu.cn;
2李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讲师,lili@cau.edu.cn.
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新一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是继2004年以来的第七个聚焦“三农问题”的文件,新一年的“三农”工作将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展开。如果说2009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背景是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中国经济亟需走出困境,;那么在近几月来经济持续企稳回升基础上,2010年我国将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全面复苏的新阶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求[1],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
2009年也曾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奋进的一年。全国上下积极应对,粮食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总产量连续3年超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我国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基础仍十分薄弱,耕地与水资源的约束日益加剧,农田基础设施脆弱,农业自主创新滞后等,使得我国农业未来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2]。农业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要坚持不断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耕地面积不增反减的情况下,要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法”密切结合,实践“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3]。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泽东主席的这一论断,正是对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的高度概括。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适应了广大农民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的迫切要求。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落后于工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矛盾日益突显。党中央将“三农”问题提到保障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是历史的必然。
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保障食物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现代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促使更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而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机械化作业的精确性和可控性,可使农业生产实现绿色节能降耗,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劳动力资源。由于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的客观需求和务工、务农比较利益的巨大差距,吸引了大批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我国正面对着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阶段转变,劳动力成本将快速上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和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不利影响的根本途径。因而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要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必将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作出重大的贡献。
纵观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最早推行农业机械化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技术进步使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周期迅速缩短,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创新已经成为国际上21世纪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世界农业机械化主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农业机械产品向大功率、大型化和复式作业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机械不断融合自动控制、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成为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新型机械。近年来,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趋势的拉动下,欧美国家的大型拖拉机已超过400kW,连日本、韩国等国农机产品近年也朝中、大型化发展。过去拖拉机以52kW以下为主,现在最大功率已达100kW以上。
(2)农业机械化向多个领域延伸,农机产品向多样化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及经济水平不同,需求的农业机械装备也不相同。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各环节都要实现机械化,不同的种植、养殖和产后工艺工程都需要不同的装备去实现机械化。
(3)“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和知识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系统的新理念。通过集成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农田信息获取先进传感技术、空间信息快速处理与智能化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智能化控制的变量作业机械和基于技术经济评估的应用系统集成方法等,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体系,近15年来,已在发达国家快速发展,并拓展到精细养殖、精细设施园艺、精细加工、农产品分选、品质控制和物流配送等领域,是信息时代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与精细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已成为利用信息高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
(4)大型跨国集团保持着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今国际五大农业机械集团市场占有率很高。其中迪尔公司(Deere)和凯斯纽荷兰公司(CNH)的年销售收入均在百亿美元,爱科公司(AGCO)、克拉斯公司(Claas)和日本久保田公司(Kubota)的年销售收入也有几十亿美元之巨。这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为了保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重视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各企业都建立了很强的研发创新团队,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几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十五”期末只有37.2%,到2007年已达到42.5%,跨入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2007年来,已连续三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预期2010年末,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2%,到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70%,实现农业机械化由中级向高级发展阶段的跨越式转变。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的加快推进发展机遇期。大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全面拓展向集约化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园艺、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资源利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快速拓展和延伸;
(2)农业机械化将注重结构性调整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转变关注投入性数量增长为对不同农机装备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实现效率性增长;节能型农业机械化作业工艺和节能型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将逐步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的方向。
(3)国家已具备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和发展条件,农业机械化在工业反哺农业中加快发展。国家财政还将继续提高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和优化金融支持政策。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有效利用率低、作业能耗大、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体制不适应等诸多难题,是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不高,某些环节仍然十分薄弱,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农机制造的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手里,大多数国内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装备结构不太合理,不适应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3)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不够规范,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4)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可能成为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农业机械化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很多工作已经完成并正向纵深发展,走与生物系统工程结合的道路,注重环保;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才刚刚起步,发展农业机械化还任重道远,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注意环境保护,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农机制造、特别是中小型农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农机制造强国,绝大多数农业机械企业尚不具备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目前,亚太地区各国也正处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中小型农业机械,这给我国的农机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总数的将近70%。尽管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出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是重中之重,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无不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正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夯实农业基础,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推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单纯强调增长方式,转变为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上来。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在珠海视察时曾提到,我国要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4],由农业机械制造大国变为农业机械制造强国。农业部农机化司宗锦耀司长指出[5],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处于中级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将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向高质量、高科技、高性能、低能耗、低排放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三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机械化生产由粮食作物向经济、饲料作物拓展,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军。四是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力度将进一步增大,税费优惠措施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政府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农机跨区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不断完善,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五是农机农艺不断协调。初级阶段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导致种植制度千差万别。进入中级阶段,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高性能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引领农艺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机农艺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共同促进和协调发展。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已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跨入了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6]。据统计,山东省2009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其中粮食机械化水平86%,小麦机收率达到97.4%,玉米机收率达到53%,机械化深松率达20%以上,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8%,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达56%等等。山东省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机化综合水平全面提升,农机化服务效益更加显现,这些成绩都为农机化在“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将更加关注:(1)农艺与农机密切结合,通过优化品种选育和作业工艺创新,协力突破农业机械化作业与装备创新的瓶颈性科学技术难题;(2)提高农业机械装备高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研究,提高我国中、高端农业机械装备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3)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研究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和农业机械作业自动导航适用技术等环节取得新进展;(4)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和特种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提升小型多功能农、林、牧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研究;(5)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小农业装备企业信息化与产品自动化设计、绿色制造与柔性制造科学技术创新研究。
[1]车玉明,董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2010年工作[N].经济日报,2009,12,29(4);
[2]新华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http://news.sohu.com/20091229/n269289023.shtml
[3]沈国舫,汪懋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
[4]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N].经济日报,2009,12,24(1);
[5]王吉平.宗锦耀司长: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N].中国经济周刊,2008,12,15
[6]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我省农机化发展跨入高级阶段[N].农机化情况,2009,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