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心灵的培养

2010-06-08 02:00金姝杰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家乡心灵生命

金姝杰

身处现今社会,我们常会听到这种说法: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思想越来越贫瘠,我们变得愤世嫉俗,最为可怜的是我们的年幼者,他们被迫地因外在的环境而早熟,变得不再拥有自己的快乐。可是,年长的我们是否曾寻找过,这种原因,到底来自哪里?我们是否真正思索过,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不足所造成?当我们碰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把责任推给外因,忽视自己的内因,我们害怕正视自己的缺陷,不敢承认悲剧的后果是因自己的原因造成,这也许都因为我们心灵的脆弱与贫瘠。

心灵的脆弱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出生时都拥有一个类似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你在她上面播种什么,她就会结什么果子。面对孩子那纯真的笑脸,我们都想保护这一抹无瑕的亮光,但周遭的环境似乎都隐约散放着太多的诱惑。面对这一切,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不是的,虽然人不能胜天,但请相信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照样能守护好孩子那纯真的心。

顺其天性,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智慧是天然的,因此父母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将比有意塑造孩子要好的多。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状况,适度加以引导,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不压制孩子的天性,使其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在潜能的发展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快乐因素。

一旦孩子的内在兴趣跟外面的东西配上对,而且固定下来,这有利于其感知某一世界,从而他(她)认知的世界也随之扩大。但是在引导的时候,父母应了解孩子在认识新的事物、掌握事物本质的时候,都有一个过程。假如超过他(她)心智水平的,他(她)是难以领会的,他只能领会和他(她)的心智相匹配的东西,因此父母要耐心地等待。过一段时间,孩子自己就会突然发现新事物和他(她)已经掌握的东西之间的差别,而这种对差别的认识说明了孩子的认识能力在逐渐上升。

顺其天性,适度引导,耐心等待,认真感受,您会发现您的孩子将带给您许多惊喜!

言行传递爱与感恩,经典塑造内心堡垒

经历过最初的快乐浇灌,以及顺其天性的成长,我们不要忽视对孩子进行爱与感恩的教育,而这一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为:父母怀有感情地用自身的言行去教会孩子爱与感恩,让孩子们在您的爱与感恩中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与模仿的东西不一样,性情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因此,父母一定要树立爱与感恩的榜样。告诉孩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命,尊敬长辈,友好同辈,爱护幼辈,用一颗乐观的心去看待世界,虽然生活中会有悲欢离合。只要父母从小把爱、感恩传输给孩子,孩子就会不断地靠近爱与感恩。就像《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一书中曾提到:一个犹太教徒可以放弃他对上帝的信仰,但他未必愿意或能够放弃传统的家庭的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另外许多隐而不显的东西。是的,那些放弃不掉的成分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生活,铸造着孩子的人格和学业。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面对当今社会上人文教育的失落,应有义务的在家为孩子补充人文知识,用中华经典哺育自己心爱的宝宝,让他(她)感受人文的魅力。否则,您因无心,而让孩子失缺了生命的另一半。

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绝对的善的追求,“使人的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而人文教育则能达到这一目的。

“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易经》上的一句话。它的意思就是在蒙童时期,你要让儿童纯正的品质出现,就要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蒙童时期应该培养儿童纯正无邪的品质,因为儿童比较单纯,这个时候你把乌七八糟的东西给他,他也能接受,但很快他就不是圣人君子而是小人了。

学习经典,通过经典培育孩子的人格、习惯,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灵感,孕育创新的能力。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做出新的“巴黎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既然连如此卓有成就的人物都肯定中华经典的作用,为何我们不让少年儿童继承这一经典,让他们在经典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让他们在经典的陪伴下懂得人世的真谛?

敬畏生命,对生命负责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偶然,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奇迹。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8岁后,孩子们离开了父母,到了学校去学习,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而此时的父母则不该忘记自己教育孩子的义务。有些父母会觉得,我们该教孩子什么呢?学校里的老师已经教得够多了。是的,学校老师教的内容是很多,可是学校毕竟有其无法顾及的地方,如生命教育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就是普遍弱势的一环节,因此父母应主动承担起孩子生命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珍贵,生命的意义,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有她可敬的地方,不要随便伤害生命,要爱护她,珍惜她。

请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对生命进行思索:探究什么是生命?如何回应来自于生命的要求。告诉孩子:生命作为个体没有一个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中画出属于自己的痕迹。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生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永远不要放弃,得拿出精神来,积极去做。

对生命的负责,最起码的是爱护生命,进一步则要去完善生命,去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父母可以用正反两面的历史故事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情”、“落叶归根”、“羁鸟恋旧林”,这些词句都告诉我们,家乡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对于年少者来说,乡土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有空时,带着孩子游览家乡的景物,感受家乡的迷人之处。像绍兴地区,曾推出“跟着课本游绍兴”这一学习形式,让孩子在游览中学习,在学习游览中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自由与可贵。

树有根,人亦有根。对家乡的责任,深埋于心底,将会演变成一种促人向上的力量,无论人走到哪,都会感受到那一种力量,因为自己知道心落的地方,有曾许下的诺言。对家乡的热爱,将会使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中,不随意退后,不轻言放弃,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地怒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猜你喜欢
家乡心灵生命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心灵小语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