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春平
江西省新余市城南胜利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8025)
脐带绕颈为脐带缠绕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分娩总数的30%,是导致围生儿病死率上升的常见因素之一,在分娩前准确判断有无脐带绕颈对临床决定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自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在新余市城南胜利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产前B超检查,诊断胎儿脐带绕颈者53例,分娩后证实胎儿脐带绕颈者48例,现将脐带绕颈病例的超声图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53例患者中经产后确诊脐带绕颈48例,48例确临产妇年龄最大者36岁,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25.1岁,孕周数在38~42周,48例中除3例临床有胎儿窘迫表现外,其余45例临床监测无异常。
1.2 仪器使用GE C3 PRO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检查方法
孕妇取仰卧位,常规检查胎儿各部位、各器官发育情况及胎方位、胎盘、羊水等情况,然后沿胎儿颈后作纵向探查,清楚显示颈椎及颈部皮肤线,观察皮肤有无压迹,若有压迹,于压迹处旋转90°观察颈部两侧,见排列成串的短线状或绞索状强回声或有搏动感,则可诊断为脐带绕颈。再根据皮肤线压迹的形状,判断脐带绕颈的圈数,如皮肤压迹呈“U”型为脐带绕颈1周,若呈“W”型为脐带绕颈2周,若呈波浪型压迹为3周或以上。如脐带绕颈较松时,胎儿颈部皮肤线压迹不明显或不出现压迹,不易判断绕颈周数,可适当短时施压探头,使宫壁与颈部皮肤贴近,常可显示浅压迹,有利于观察压迹形状,判断绕颈周数。
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适当调节仪器增益、图像亮度及对比度以获得最佳图像。
53例临产前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者经产后证实48例,符合率90.6%,其绕颈周数诊断符合率见表1。
表1 脐带绕颈周数符合率
3.1 胎儿脐带绕颈的特征
①探头沿胎儿颈部长轴扫查,胎儿颈部皮肤出现轻度凹陷,呈现“U”或“W”型或波浪形切迹为脐带绕颈。②胎儿颈部短轴切面,其两侧羊水中出现短线状或绞索状的脐带图像,诊断时必须注意观看这两种图像的特征,但脐带绕颈较松,胎儿颈部皮肤线压迹可不明显,胎儿体位的影响、羊水过少等因素,使胎儿颈部切面显示不清晰,颈周的脐带回声也不易显示,因此脐带绕颈的两个征象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3.2 胎儿脐带绕颈,尤其是2周以上,可能导致脐带过短,脐带受压引起胎儿窘迫,甚至死亡。而胎心心动过速(>160次/min尤其是>180次/min)或心动过缓(<120次/min尤其是<100次/min)则提示胎儿存在低氧窘迫状态[1],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因此,产前B超诊断脐带绕颈、判断绕颈周数并通过实时二维及M型超声直观观察胎儿心律与心率的异常,并及时反馈临床,为临床医师密切观察产程、选择分娩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有3例脐带绕颈者出现心律不规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其中1例为绕颈2周且过期妊娠羊水过少、1例绕颈3周并羊水过少、1例脐带绕颈合并左腿脐带缠绕(剖宫产后确诊合并左腿脐带缠绕),3例均经及时剖宫产后,新生儿正常。
3.3 本文5例误诊,误诊率9.4%(5/53)。误诊原因分析:①胎儿体位影响导致不能准确地显示胎儿颈部长轴切面,如枕后位、臀位常常显示的是胎儿颈前部或侧颈部,易将经过该处而没有绕颈的脐带误为绕颈,另外颈前部及侧颈部处皮肤皱褶较多,易与脐带混淆。②探头扫查角度的原因,胎儿颈部与肩部之间出现凹陷被误认为压迹或扫查胎儿颈部时对探头过度施压,使漂浮于胎儿颈部脐带因受压与胎儿颈部皮肤出现人为压迹而误诊。③少数胎儿脐带绕颈较松时,随着胎动及胎头下降过程中的旋转可自行解脱[2]而造成诊断与产后不相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仔细检查可避免误诊,有条件若能加用脉冲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胎儿脐带血流情况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3]。
3.4 B超仍是我国各基层医疗单位现阶段主要的诊断设备,城市社区及乡镇医院又是孕检或围生期检查的最前沿,B超诊断脐带绕颈准确性高、无痛苦,对孕妇及胎儿无损害。是一种安全、简便、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在城市社区及乡镇医院极具应用价值。
[1] 黄志强,张志坤,高企贤.妇产科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7.
[2] 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76.
[3] 涂朝霞.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