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东 李之清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08级研究生,武汉 430065
2湖北省中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65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被称为“癌中之王”。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1]。笔者采用导师李之清的经验方——健脾活血抑癌方,配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所有病例均为2009年3月—2010年9月本科诊治的患者,均依照2001年9月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正式通过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确诊为晚期原发性肝癌,经手术、介入或射频毁损治疗后复发,病灶残留,无法进一步治疗;或发生肝外转移,未予以治疗或西医治疗后已3个月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予以中药健脾活血抑癌方:法夏10 g,陈皮 10 g,柴胡 10 g,郁金 10 g,白术 10 g,泽兰 30 g,龙葵30 g,蛇舌草30 g,丹参 20 g,生甘草10 g。随症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大黄、栀子;恶心呕吐者,加旋复花、竹茹;纳呆者,加炒二芽、焦三仙;腹胀者,加枳壳、厚朴、木香;胁痛者,加延胡索 、川楝子 ;发热者,加蒲公英、黄芩、黄连。每日1剂,连服3个月,同时给予相应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单纯西医对症支持治疗。
1.3.1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WHO提出的肿瘤病灶疗效评价标准[3]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所见肿瘤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两径)的乘积减少50%,并维持4周以上,无新的病变出现;稳定(NC):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无新的病变出现;进展(PD):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瘤体稳定率=(CR+PR+NC)/(CR+PR+NC+PD)。
1.3.2 临床症状评定标准 临床选取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胁痛、发热7个主要症状,以“+”计分,增加1个“+”则加1分,反之则减1分。显效:积分值下降≥2/3;有效:1/3≤积分值下降<2/3;无效:积分值下降<1/3,或积分值上升。
1.3.3 生存质量评定标准 采用Karnofsky评分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计分升高≥10分为提高,计分升高或降低<10分为稳定,计分降低≥10分为下降。
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按照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的实体瘤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瘤体稳定率比较(n=30,例,%)
以临床症状评定标准判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30,例,%)
经生存质量评定标准评定,治疗组提高和稳定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Karnofsky评分变化比较(n=30,例,%)
原发性肝癌属于中医学“积聚”的范畴,发病多因情志郁结、酒食虫毒所伤,以及胁痛、臌胀等迁延不愈,导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遂生积聚包块。《医林改错》云:“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本病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瘀血内阻,日久成积,正虚邪实,迁延恶变。治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解毒。原发性肝癌发现时多属晚期,故临床治疗难度大,患者生活质量差,病死率高。而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肝癌,尤其是晚期肝癌方面疗效肯定,具有独到的优势。导师李之清教授认为,晚期肝癌患者已虚其内,不耐放化疗之攻伐,强行之则犯“虚虚”之弊,反促其死,故结合其病因病机,拟健脾活血抑癌方,由法夏、陈皮、柴胡、郁金、白术、泽兰、龙葵、蛇舌草、丹参、生甘草等十余味中药组成。针对晚期肝癌的根本发病机制,关键在一“虚”字,故方中白术为君药,法夏、陈皮、郁金、泽兰、丹参、龙葵、蛇舌草为臣药,生甘草为佐药,柴胡为使药。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能补脾胃之气,《药性赋》云:“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法夏、陈皮健脾理气,燥湿化痰;柴胡、郁金疏肝行气解郁;泽兰、丹参活血祛瘀而不伤正;龙葵、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全方共奏疏肝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消肿之功效。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健脾活血抑癌方配合西药对症支持治疗较单纯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在稳定瘤体,改善临床症状,提高Karnofsky评分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痛苦,改善其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经济、安全、有效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
[1] SHERM AN M.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pidemiology,risk factors,and screening[J].Semin Liver Dis,2005,25(2):143-154.
[2] 秦凤展.肿瘤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41-542.
[3] 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