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0-06-06 06:25李建武阮崇洁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类风湿艾灸关节炎

李建武 阮崇洁

1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科,武汉 430014

2湖北中医药大学2004级针推七年制,武汉 430065

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笔者采用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40例,疗效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0例本院风湿科住院和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学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2.1±13.1)岁,病程(8.3±5.0)年;对照组,其中男 9例,女11例,年龄(49.9±15.3)岁,病程(8.7±3.5)年。经X线片检查分期:Ⅰ期:无破坏性改变,但有骨质疏松;Ⅱ期:骨质疏松,有或无软骨破坏;Ⅲ期:骨质疏松,有软骨和骨破坏,关节畸形;Ⅳ期:纤维和(或)骨性强直。其中治疗组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8例;对照组Ⅰ期2例,Ⅱ期12例,Ⅲ期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及X线片检查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纳入标准

患者纳入标准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ARA)诊断标准:①晨僵,持续至少1 h(≥6周);②至少3个关节区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区(≥6周);③手关节炎,关节肿胀累及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远端指间关节(≥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6周);⑤皮下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为<5%);⑦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受累关节骨侵蚀或骨质疏松。凡以上7条中具备4条以上者可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处于活动期。以下患者不纳入本组试验:①有严重肝、肾、肺等疾病或活动性溃疡病者;②3个月内曾用免疫抑制剂、青霉素、氯喹、金制剂等慢作用药物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④有严重药物过敏史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甲氨蝶呤(每片 2.5 mg,上海信谊药厂生产)10 mg,每周 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温针灸,选取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阳陵泉为主穴,配合关节局部选穴及循经取穴。上肢配八风、八邪、阳溪、阳池、曲池、肩髃、肩髎、肩贞等;下肢配梁丘、血海、内外膝眼、解溪、申脉、昆仑、丘虚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 0.30 mm×40.00 mm毫针,以单手进针法快速进针得气,主穴采用提插补法,配穴以平补平泻法。依据患者胖瘦体质及穴位的不同,毫针刺入相应的深度,将约2 cm长的艾条段点燃后插于针柄上施灸,每穴灸2炷,以患者感觉局部温热为宜。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指标

关节压痛指数(TJC)、关节肿胀指数(SJC)、晨僵持续时间、双手平均握力、HAQ指数[1]、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以上主要症状、体征的计分法参照“风湿类疾病常用的临床观察指标”[2]拟定,其功能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上述9项疗效指标进行评估,其中前6项指标的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

2.2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有效率和ACR 50%有效率来判断疗效。有效率=[病例数(改善+显效)/总病例数]×100%,其评估标准为先计算出每位患者的8项疗效指标的平均改善率,如平均改善率<30%为无效;30%~50%(含30%)为改善;≥50%为显效。ACR 50%有效率=(ACR 50%改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ACR 50%改善指TJC和SJC改善达50%以上,同时包括晨僵持续时间、双手平均握力、HAQ指数、RF、ESR、CRP指标中的3项改善50%以上。

2.3 治疗结果

两组在第3个月的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仅在TJC、SJC、双手平均握力、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本病主要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肝、脾、肾不足,正气为邪所阻,气血凝滞,血脉闭阻而致,简单概括为“邪”、“虚”、“瘀”。关元,位于腹部,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为元气之根;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之穴;脾俞、肾俞,位于背部,为背俞穴,取其补肾健脾之功;配合局部取穴疏经通络。温针灸既可通过针刺疏经通络止痛,又可通过艾灸温补阳气,祛风除湿,达到标本兼治之效。观察结果提示,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提高临床疗效,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其疗效优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艾灸能改变血液高黏浓凝聚状态,使组织细胞的血供、氧供得到提高[4]。而艾灸关元穴可促进垂体β-内啡肽的释放 ,提高β-END 浓度,通过β-内啡肽受体也可对免疫起正向调节作用[5],以此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从而增强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的西药治疗能够提高疗效。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变化

[1] 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

[2] 蒋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46.

[3] 郑筱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0.

[4] 张英英,赵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3-4.

[5] 翟道荡,丁邦友,刘蓉,等.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调节β-END作用的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1):33-34.

猜你喜欢
类风湿艾灸关节炎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夏天怎么做艾灸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治未病”理论与针灸防治类风湿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