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望
摘要: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作为一种过渡性政策,在完成其使命后,必须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退出。在退出的时机上,应当以经济重获稳定增长的基础作为标准,并需要综合考虑资产价格上涨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等因素。在退出手段上,建议货币政策应先行退出,真正回归“适度”宽松,而在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可考虑对财政支出的投向进行适度调整。
Abstract:The economic stimulus policy is a transition policy. After serving its purpose, it is important to stop using these policies at the right time. The right timing of the economic stimulus exit mechanisms should be set at regaining the steady growth of the economy as a yardstick. Apart from that, the government also needs to consider the inflation, and the policies of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exit mechanism, we suggest that monetary policy exits first, and let it be "moderate" liberal; fiscal policy could be considered adjust the investment orienta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s.
關键词: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通过膨胀预期资产价格泡沫退出机制
Key word: Counter-crisis economic stimulus policyThrough inflation anticipatedProperty price froth; Withdrawal mechanism
在应对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1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我国而言,这些刺激政策主要表现在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鼓励国内私人部门消费,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等方面。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回升,反危机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已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反危机刺激政策的推出时机选择与退出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的经济政策选择提出建议。
一、我国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的手段及效果
为应对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通过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对经济进行刺激,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鼓励投资和消费,以弥补外需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9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和信贷规模实现快速增长,股市和楼市价格迅速恢复,国内汽车和家电类消费品的销售均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逐步上升。但是,这些刺激政策也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从财政政策来看,大量的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压力。从长期来看,一方面,若政府投资无法实现预期效益,则可能引发政府的财政赤字,另一方,大量的政府投资可能助长通货膨胀的发生。税费减免的政策,同样会对我国的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也对财政收支带来压力;从货币政策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使我国出现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以楼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开始出现快速上涨,例如我国楼市的价格在2009年以来出现了爆发性的上涨,而上证综合指数2009年也出现了1倍左右的涨幅,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重新显现。上述情况也反映出我国新增的巨量资金可能大量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而对实体经济的投入有限。总体而言,无论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对经济快速恢复投资和消费信心会起到很大作用,但其负面作用同样明显。
二、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机制分析
反危机刺激政策在带动经济复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可能的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以及政府财政赤字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刺激政策并不能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仅仅是通过刺激经济,重新树立投资和消费信心,帮助宏观经济重回其应有的较高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刚刚经历过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过于宽松的经济政策的产物,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能会导致出现新的经济泡沫的风险。因此,经济刺激政策注定只能是过渡性的政策。在完成其使命后,必须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退出。建立合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的中国式退出策略关系到本次刺激政策的成败。对于刺激政策的退出,需要重点关注在经济环境具体什么条件下退出和众多具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如何相互协调退出等问题。
(一)关于退出时机
经济运行有自身客观的规律,理论上讲,当经济可以自我良性循环进行调整之日,就应当是刺激政策退出之时。反危机政策的目的是帮助宏观经济走上正常的增长轨道,退出时机的选择必须要避免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危险。刺激政策过早的退出将可能重新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导致经济在未完全复苏之前再次跌入谷底。过晚的退出则可能导致如下问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流动性泛滥,可能推高资产价格和初级商品价格,甚至可能带来全面的通货膨胀。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发达国家债台高筑,增加未来的偿债压力,且对长期经济增长带来损害。对我国而言,需要综合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1、国内经济恢复水平
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经济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当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为出口、消费和投资(铁路、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经济是否回复到应有水平,可以重点关注上述指标:(1)出口。出口对我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出口一直占我国GDP的较大比重(2008年出口占我国的GDP 32.5%)。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反危机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弥补外需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若我国出口能够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且略有上升,则可以看作是刺激政策退出条件成熟的一个重要信号。(2)消费。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消费的增长无疑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而本轮危机对我国国内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的恢复将从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等方面改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进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消费水平的恢复将是衡量我国经济是否恢复,刺激政策是否达到退出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3)投资。经济危机对极大的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社会投资萎缩,从而使得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反危机刺激政策通过增加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社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但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需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投资来实现,而不可能持续依靠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民间自发的投资恢复到正常水平,应当作为刺激政策退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2、国内资产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情况
经济危机导致的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对宏观经济的恢复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投资者信心,有助于建立企业畅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因此,资产价格水平的恢复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一个重要条件。
3、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刺激政策退出情况
我国作为出口大国,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世界经济的复苏应作为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重要参考。同时,由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均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刺激政策退出之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否则就可能导致大量热钱流入,进一步推高国内资产价格水平,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需要关注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退出情况。目前已有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国已经开始采取了加息措施收紧货币政策,但由于这些国家属于资源型国家,其经济增长比预期的更加迅速,通货膨胀势头已经开始显现,其采取的措施尤其独特性。总体上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脆弱,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进程尚未结束,高失业率仍然困扰着各国,预计短期内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条件尚不具备。
(二)关于退出的方式
1、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
财政政策的退出需要充分把握渐进性原则,刺激政策的过快退出可能导致项目中断并造成银行不良贷款。考虑到本轮危机中,我国主要承受的是外部冲击,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远远好于其他国家,我国财政政策最担心的问题不是财政赤字,而是财政投资中的低效。因此,若世界经济处于较长时期的低迷,中国要做好准备,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财政支出的投向应适度调整。要退出的是盲目新建、扩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退出的资金应投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因此,我国财政政策退出的基本策略是结构上的调整。结构上的微调可以体现在:在政府减税与增加投入方面,建议注重减税而非单纯依赖增加政府投入;在增加投资性支出与增加消费性支出相比,建议更关注增加消费性支出。财政政策退出的第一步应该是停止新项目,以防止产能过剩和投入的低效率,避免增加新的不良贷款。同时,在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方式上,政府需要考虑扩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参与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以化解政府和银行的投资风险。
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
我国货币政策较财政政策发挥影响要快,2008年和2009年银行新增信贷创下了极高的历史纪录,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目前已经面临着一定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先行退出,其退出手段主要包括货币供应的收缩和利率的提高等。短期内货币供给收缩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从长期来看,利率的提高则会发挥重大作用。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主要依赖如下具体措施:公开市场操作控制流动性、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和银行信贷额度管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几种方式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政策环境不同,不同方式的實施空间也不相同。我国货币政策的退出应采用灵活性原则。从货币政策的退出手段来看,考虑到宽松的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预期,在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正式显现之前,货币政策退出应主要针对采取措施遏制楼市的过快上涨,防范信贷扩张中出现的不良贷款,适度降低信贷增长的速度等方面。总体上,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退出建议采用如下途径:首先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对冲流动性并进行窗口指导或银行信贷额度管理以控制信贷增长,之后可以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信贷的扩张。待条件成熟后,视美国等情况确定是否加息。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的建议
我国需要根据自身国情具体选择退出时机,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软着陆,避免在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早地退出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具体在退出手段上,财政政策应以“调”为主,政府投资节奏当放缓,并调整财政支出投向,由基础设施建设更多转向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上;货币政策以“退”为主,尽早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经济危机同时给我国提供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在短期的反危机政策初见成效,经济增长企稳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将调整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利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点,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的竞争优势。
注释:
【1】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 2008年年底以来,为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涉及到纺织、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等9个重要的工业行业以及物流业
【3】 又称“铁公基”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超预期的增长趋势与政策退出的新主线,华创证券网站:http://hczq.com/WEB/hcyj/gsyj/080495.html,2009.11
[2]:胡舒立,绸缪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财经,2009.8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33&ID;=2893,2009.11
[4]:陈元,积极财政政策退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