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010-06-04 07:22赵营营
改革与开放 2010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现代化

王 兰 赵营营

摘要: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是中国现代化平稳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其重要成果。

Abstract: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carries on under China communist leadership, therefore Marxism Chinese has inevitable contacting with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rxism Chinese implication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actice, si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eady construction important condition, is also its important achievement.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 关系

Keywords: Marxism Chinese China modernization Relations

作者简介:王兰,女,民族:汉,1985年11月出生,籍贯:四川江油,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赵营营,女,民族:汉,1980年9月出生,籍贯:山东潍坊,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在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面对社会转型凸显的各种矛盾和思想多元化的局面,迫切需要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步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党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一大创举便是跳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单个理论的论述,将中国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出,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內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1],又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稳步开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一个充要条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涵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

现代化作为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动态的新名词,在界定方面没有统一的说法。马恩认为现代化是“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从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体系上来看,李敬煊教授从三个方面对现代化进行了概括:第一、民族独立是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世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现代化这一历史现象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普遍性,并非起源于某些民族所特别具有的随机性因素。第三,现代化发展道路和选择模式的多样性。[3]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结合过程中便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一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紧跟时代要求的是被实践证明的能够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该理论产生之时便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不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组成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具体应用于改革开放的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一系列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化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可见,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从时间上看中国人追寻现代化的时间远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的时间,仿佛以上论述不成立,但正是自康有为梁启超主导的“百日维新”、孙中山发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用血的事实证明中国现代化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进行指导。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因此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大成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此时的中国化与洋务运动已世纪之遥,而正是这百年来的艰辛探索,才成就了如今的理论成果。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平稳建设的重要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制度上和思想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权威,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确立了党对政府的领导,通过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政权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对所治理下的解放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进行了初步改造,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产生了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系列的革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掌握,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走上了主导地位。反右倾扩大化、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浩劫都不成颠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经过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使中国人面对经济全球化解放思想选择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大历史课题。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思想。在中国市场经济时代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思想多元化加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但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因此受到抵制和威胁。在新的时代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务越来越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知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保持自身先进性,还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才行。科学发展观不知是对执政党的要求,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身发展应该铭记于心的,和谐社会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责任。因此我们要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手段,努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推动当下现代化建设平稳进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直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

邓小平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要求,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性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实现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模式转换,并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在探索市场经济之初,不少人提出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得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5],因此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焕发出新的活力。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现代化领导核心的问题。党如何满足人们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正确处理好效率公平等关系,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工作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7]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和存在的严峻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巩固得住,而且发展得起来,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继续推进,是对中国共产党宏观领导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斗争手段和艺术的一种考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处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度过了经济紧缩的困难时期、经历了1998特大洪涝灾的冲击,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取得了巨大进展。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明,在人均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发展成果的积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的黄金机遇期: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均衡发展战略的问题日益显现,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发展危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公共服务差距日益扩大,群体性事件增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经济发展与健康发展指标不一致,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资源环境成本增加,公共卫生问题突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就业形势严峻。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為本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手段,回答了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结合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中国现代化实践便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又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是不可捏转的世界潮流,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其中,自觉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为了使党与群众紧密结合,保持其先进性和长期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脱离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历史过程。以五四运动为界,以后的中国社会转变过程就归属于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五四后才为广大无产阶级所接受,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现代化中,从而赢得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田培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R].高台党建网http://dj.gaotai.gov.cn,2009-11-27。

[2]顾海良.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27。

[3]李敬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金羽. 邓小平的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9。

[5]倪大奇. 社会主义建设学研究:倪大奇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00。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新华网,2008-12-18。

[7]秦绍德.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86。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