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志
【热点综述】
(1)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2) 2010年3月5日温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命题思路】
命题角度1.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思想及政策。
农业是最重要生产部门,农业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从战国时代起,重农抑商是历朝统治者的经济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它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犯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国家落后。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命题角度2.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对工业化进程的作用。
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为工业化提供原料,提供资金,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如近现代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的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错误,也会使农业阻碍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如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近代俄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前苏联实行农业改革的经济政策,曾一度有利于工业化发展,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使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工业后劲不足。
命题角度3.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建国以来曾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多次的调整,其效果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困难局面,农、轻、重比例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向着深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命题角度4. 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农业兴衰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北方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开发较早的地区,后来逐渐丧失了经济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政局不稳、战乱频繁、自然与社会环境恶化、过度开发和垦殖等。而南方地区农业发展取代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掠夺性开发又重复了北方农业兴衰中的失误,对南方经济的持速稳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在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值得吸取其教训。
命题角度5.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存在的根源。
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很容易在政治上形成割据一方的局面;在加上中国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造成的常年不断的水旱强灾害,要求农耕地区政治经济“大一统”,以便有效治水和救灾,所以就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历朝统治者一方面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国家政权,保持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与农业经济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明。
【创新演练】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材料四一号文件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怎样?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 据材料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 根据材料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 当前,为什么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如何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1) 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形成主要条件: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 弊端: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
危害: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3) 调整: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产品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 因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
启示:农业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适应国情;要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要关注民生。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三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1) 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 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3) 材料三中,当前,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为什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同时深化农村改革?
(4) 综合上述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对中外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应注意加强哪些方面工作?
【参考答案】
(1) 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 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它们在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但同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
(4) ① 依据国情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②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③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④ 协调推进城乡改革⑤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