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妮
初知董宁文,是秋禾所荐。暑假收到他邮寄过来的《开卷》,黑白小册,薄薄28页,简单朴质。一个下午,两册很快读完,却有意犹未尽之感。
《开卷》是南京凤凰台饭店主办的一本读书刊物,也是凤凰读书俱乐部的指导阅读刊物,在俱乐部内免费交流阅读。作为民间读书类期刊,《开卷》于2000年4月创刊,至今已出到了一百多期,从不间断。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现代社会越来越少有人能坚持做这样一件纯文化的事情。而《开卷》居然能达到百期盛诞,这离不开凤凰台饭店的支持,离不开《开卷》的作者与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更离不开其主编的执着和心血。
《开卷闲话五编》,子聪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月,26.00元
读罢《开卷》,想象主编该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家,花白头发,清瘦身材,一生埋首文字书堆,以毕生经历和心血才凝成这似信手拈来却遍地藏宝的小刊。忍不住好奇到网上搜罗一番,才发现自己的判断完全错误。这样一份精刊的主编董宁文居然才四十来岁,且是一位长相淳朴、充满活力的敦厚之人。如画家刘二刚描述道:“他圆头圆脑,装着智慧,眼睛不大,目光敏锐,嘴不伶俐,包含着修养,腰背不挺,背负着责任和学问。”
董宁文笔名“子聪”,据说这是他给儿子取的名字,甚有趣。我与董宁文尚未谋面,只有两三条短信交流。对于我这样的学生之辈,董宁文言语也甚为礼貌,并不忘节日快乐之祝词。细心如此,令人感动。《开卷》这么多年得到了众多文坛“国宝”级文人的支持和肯定,可见董宁文的人格和修养。且看看文化人对他的评价吧。
王辛笛说董宁文“结交天下文人学士,成绩斐然可观”,又言“广大读者得以通过宁文的知人论世,获得不少教益”;子张说董宁文“纯厚朴实,文质彬彬,谈吐清雅而爽然”;张宗刚说“董宁文是个经历丰富的杂家,工农商学兵诸行当,他似乎样样干过,可贵的是久经红尘历练,宁文却始终心性清澈,与浑浊无缘”……
董宁文非业内专职编辑,但却硕果累累。除负责《开卷》编辑工作外,他还在译林出版社担任《译林书评》的编辑工作,且编辑两份刊物都是其业余工作。他还出版有《人缘与书缘》一书,是关于文人学者的访谈录,有施蛰存、杨绛、王辛笛、金克木、刘震云、苏童、池莉等。
因《开卷》的缘故,董宁文结识文坛众多文人先辈,并因其真挚和性情为大家所信任而乐于赐稿,于是有了“开卷文丛”,至今已出到第三辑,编有《我的书房》、《我的书缘》、《我的笔名》、《我的闲章》等十余种图文书。“我的”系列立题有趣,编写精细,收录了百余位作家、学者、艺术家的文墨,谈书房、谈读书、谈笔名、谈印章,所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引起同仁识者极好的反响。
同时,董宁文还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合作,参与策划出版了近百种图书,有“读书台笔丛”十种、“六朝松随笔文库”十二种、“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十四种、“书林清话丛书”十六种等。这样的成绩,非执着于文化之人难以做到。他与秋禾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也出到了第二辑。董宁文自言:“我业余编了100多本书,亲自编的有四五十本。我全是自己一个人搞,一个人就像一个出版社。我的娱乐活动少,天天乐此不疲。”正是这乐此不疲的精神,使董宁文笔耕不辍,为爱书读书之人培育了颗颗精神食粮。
拿在手上的这本《开卷闲话五编》即是“开卷读书文丛”第二辑中的一本。“开有益斋闲话”是《开卷》的常设栏目,由董宁文主编,已经先后结集出版《开卷闲话》、《开卷闲话续编》、《开卷闲话三编》和《开卷闲话四编》,如今又有了手头这本。
延续前四编的风格,此编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开卷》中“开有益斋闲话”的全部内容,以月份作标题,以日期为序,记录书人书事。文笔清新散淡,书中穿插数十幅相关图片,使得这本小书显得丰富活泼。
初读几期《开卷》上“开有益斋闲话”,无外乎是文人间的日常交往与读书界的流水账,只是有趣,并不觉得有何意义。读了汇集“闲话”而成的《开卷闲话五编》,若干的人和事被串连起来,才渐渐读出它的味道,它的价值。
“闲话”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信息介绍,一是各地读者与编者的书信往来摘录,这其中不乏业内的著名文人。
“闲话”中记人,我们在这里认识朱瀛椿、许宏泉、王钟琴、耿庸,伤感谢蔚明、谷林、彭燕郊、方平、金开诚等文人学者的逝去……同仁间心心相印,如水之淡却又浓厚难散;
“闲话”中记事,我们在这里知道《民间书声》,知道李福眠的丢书买书,知道黄永厚的凤凰之行,知道“江南三逸”画展……文化传承的事情正在一件一件做下去;
“闲话”中说书,我们在这里知道《大家国学》,知道易卫东的《读书消暑录》,知道何卫东《智慧的蜘蛛》,知道陈子善的《边缘识小》……好书的营养如接力般地人人汲取;
“闲话”中说理,我们在这里看到子张对郭沫若作品的证明,看到汪成法对凤子旧作的查找,看到止戈和止庵的“假”、“煅”之论……闪耀的不只是智慧之光,更有孜孜严谨;
“闲话”中抒情,我们在这里感受吴香洲、范笑我参观凤凰崇正书院的浓浓诗意,感受对逝去文人的深深怀念,感受读者们阅读的乐趣和对书的珍爱……文人交流如火如荼;
……
渐渐地,“闲话”成为文人间交流的一个平台,这里可谈人论事,说古道今,抒情表怀。没有条框限制,没有名利纷争,轻松自在,回味无穷。王稼句把“闲话”比作茶馆,“熟悉不熟悉的人都来坐坐聊聊,聊的久了,不熟悉的也熟悉起来。有的老茶客,堂口都有固定的座位,无论阴晴雪雨从不缺席,这次居然不来,那一定是有事,或出差了,或生病了,会让其他人惦念。这种氛围在其他定期刊物里,大概也是没有的”。
书前有序是常有之事,但一书中有7篇序却很鲜见。该书正文前有朱健、张叹凤、躲斋、梅娘、李文俊、屠岸和顾农7位文人所作的序,或长或短,但都讲述了自己对“闲话”的理解和与“闲话”的感情,颇有可读性。张叹凤细谈了“闲”字:“一个‘闲’字,摒除了功利,忘却了营营,达到诗意的高度。”这是“闲话”的真实写照。
该书还附了两篇附录,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一是《凤凰台上》、《我的开卷》暨《开卷》创刊百期南京座谈会发言纪要,一是《凤凰台上》、《我的开卷》暨《开卷》创刊百期北京座谈会发言纪要。会上文人学者热烈交流,或肯定或建议或展望,妙语连珠,真诚满怀。
在此书后记中,董宁文说:“我一直认为,《开卷》这十年来其实只做了一点点有关文化传承的小事,并在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而且仍然愿意这样一年一年地做下去……”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势。我们在“闲话”中与文人前辈相通,感受星火的照耀,将这星火一一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