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荷
读《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开始是轻松,轻松得让人会心地笑,让人看电影一样,看着一个天之骄子在银幕上轻松自如、绝无做作地展现风采。继而沉重,读到最后,甚至能从赵志超笔触中,感到世纪伟人、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将很快地离开他挚爱的国家和人民。因此,让人透不过气来,让人在内心深处,向苍天祈祷:再给毛泽东五百年。
赵志超借江淹《别赋》几句话,写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长沙的心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行子肠断,百感凄恻。”(P 385)将此种沉重,推向了极致。此别竟成永诀。毛泽东即使对他家乡魂牵梦萦,即使他家乡的人民万分思念着他,他也无法再回家乡了。
《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赵志超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46.00元
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湖南的此种心境,决非赵志超的随意揣测,而是通过对大量史实研究,以及对知情人的大量采访完成的。从“接待处曾彩谋代表工作人员向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提出(合影)要求,经张玉凤转告,毛泽东欣然同意”(P 384)这些文字轻描淡写、貌似闲笔,却证明了赵志超为了写出毛泽东的这种“黯然销魂”,花了不少工夫。赵志超努力追求真相的文字,通篇比比皆是。再举一例。如1973年毛泽东在南巡时,书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描写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友谊:“周恩来把唐瑞亭找到蓉园1号楼的过厅,说:‘晚上我请你们的客,你们再备一桌酒菜。我自己掏钱。’又说:‘通知省委负责同志,说我今天请客,也叫为主席祝寿。’”(P 370)如果赵志超没采访知情人,或阅读了有关信史或资料,是断然写不出这些文字的。
叫毛泽东“黯然销魂”的,虽然无疑有着对家乡人民的离情别意,有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但远不是离情别意那么简单。正如书中所述,在毛泽东的生命之烛将要熄灭之际,他依旧在为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和人民殚精竭虑。同时,中央内部各方面力量的角力,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将走向何处,无时无刻不在劳损着老人的心。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拥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豪情的伟人,在面对人生的客观规律时的那种无奈:烈士暮年,虽然壮心不已,却也只能徒唤奈何了。他太需要时间了,因为他有太多的事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还要带领他的人民实现人类伟大的梦想——共产主义;然而,他没有时间了。即使老人依旧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也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了。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又生活在“高处不胜寒”中。在这种“不胜寒”和无法实现理想中,毛泽东的孤独和内心深处的苦痛,到了何种程度,我无法揣测。我只能套用毛泽东曾引用的李贺的名言“天若有情天亦老”。
诚如《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所描写的那样,毛泽东并非一直生活在这种伟大理想和无奈现实的巨大落差的折磨之中。建国不久,毛泽东前几次南巡,始终在轻松中进行的,在他的家乡,忽儿吟咏,忽儿爬山,忽儿游泳,忽儿深入群众——深入也是轻松的。我甚至在字里行间,读出了陶渊明《归去来辞》才有的那种轻松和愉悦。这种轻松,是发自内心的。一方面,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在朝鲜战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所谓的联合国部队。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到底有多大的距离,肯定也是当时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没有认识清楚的。抑或正因为这种没有认识清楚,在当时的党内,普遍蔓延着一蹴而就、跑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驱使下,毛泽东已做好功成身退的准备。如他已退居二线,如他多次提出,“以后,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都姓刘”,如《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中所说的“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对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在这里修几间茅屋。其他领导可以来休息一下,我老了,也想回来住一住。’”(P 203)这些都足以证明,只要实现了共产主义,毛泽东就准备彻底退休。
接下来的南巡,这位伟人,却是一次比一次心情沉重。1959年的庐山会议和三年困难时期,使毛泽东猛醒了: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太漫长的路要走。于是,他回到了现实之中,有了1961年的南巡,有了他自己首倡、很快在全党便形成的深入调查之风。然而,这位伟人,虽然相信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了,但他的脑子里时刻也没有忘记他的这个伟大的目标。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这种理想,因为他相信,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最为公平正义和美好的社会。他决心带着他的人民,排除万难,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可是,他的周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却有太多的与这个理想不相符的现实存在。于是,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他不但不可能退休,甚至必须从二线返回一线了。也就注定了他的南巡,一次将比一次心情沉重,注定了他“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赵志超的《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通过对毛泽东十二次南巡心境和真实历史事实的描写,不但写出了新中国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描写,从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描写出了一部共和国毛泽东时代史。在这部作品中,通过翔实的描写,共和国的许多大事,都展现了出来。而这些大事的展现,虽然赵志超的文字几乎通篇都是在克制中尽显平和,但作为读者,却能在这些平和之中,时而听到莺歌燕舞,时而听到风雷之声,甚至看到剑光刀影。而作者自己,则努力地做到了写史所必须的中正立场,他没有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判断和评论,他只是告诉读者真实的历史。至于判断的权力,他已经悄悄地交给了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