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雨 ,张 争 ,魏建和 ,,冯锦东 ,甘炳春 ,杨新全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 万宁 571533;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
广藿香是唇形科植物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以叶、梗入药,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能芳香化湿、和胃止吐、祛暑解表,主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闷、恶心,鼻渊,手足癣[1]。广藿香是海南重点开发的南药品种,经多年努力,其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广藿香会发生一种青枯病,造成大量死株,严重影响单产,从而威胁到广藿香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从地域到植株方面对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etrex GARMIN GPS手持机(北京合众思壮公司);D-1型自动蒸汽灭菌锅(北京发恩科贸有限公司);RXM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宁波市科技园区新江南仪器有限公司);SW-CJ-1D型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广藿香(海南省万宁市广藿香种植区)。
症状及病原菌:开始发病时,部分叶片萎垂,逐渐发展到整株调萎,最后死株。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生物变种为3个。该病原菌落为非正圆形,稍突起,有光泽,带黏性,乳白色,中央桃红,具流动性。菌体为杆状,两端钝圆,多数单个,也有成双排列;细菌有运动性,菌体大小为 0.4~0.6×0.9~1.4 μm,鞭毛极生,1~3根;主要寄主范围为广藿香、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花生、芝麻和丝瓜。菌体适合培养条件为温度32℃、相对湿度80%~85%,培养基为TZC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金氏B培养基[2]等。
病株分级标准:病害叶片少于10%为1级,病害叶片11%~20%为2级,病害叶片21% ~50%为3级,病害叶片51% ~80%为4级,病害叶片大于81%(至死亡)为5级。
广藿香苗木种植株距为40 cm,调整每步约为40 cm,用步数丈量田间畦长,计算每畦株数,记为调查总株数;再点发病株的数量,记为发病株数。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2008年4月14日至15日,笔者对海南万宁地区广藿香种植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每个种植点都有广藿香青枯病发生。同时,随机调查了大茂镇乳园村、礼纪镇清溪村、长丰镇下李村和福田沟土村、南桥镇龙贡湾村等4个乡镇9个种植点,共随机调查了广藿香10 759株,其中正常植株有8 964株,发病植株有1 795株,平均发病率为16.68%。结果见表1。可见,在万宁市每个种植区都有广藿香青枯病发生,分布没有地域选择性。
表1 海南万宁地区广藿香青枯病发病率调查结果表
主干:采样植株分为正常株和病株,取根基部1~2 cm,主干中部1~2 cm和主干顶部1~2 cm,以75%酒精浸泡1 min消毒,用灭菌刀将样本从中间破开,在样本切面上扎几次,然后用刀在KBA(TZC)平板培养基上点刺接种。在32℃和85%相对湿度条件下培养24~48 h,观察培养结果。若刺点无色,则说明没有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若出现桃红色斑点,再经过鉴定为广藿香青枯病原菌则确定为带菌点。在广藿香种植区进行随机采样,共采集1 832株,其中正常株763株,带病株1 069株(病株分级为1~2级),调查结果见表 2。可见,表 2 中,若把 C,D,E 归为甲组,F,G,H 归为乙组,则C对F,D对G,E对H在数值上都是反向对应项。反向对应项的百分率在各自组(甲组、乙组)中应该表现为,若一个相对较高,另一个则应相对较低,反之亦然。但统计结果并非完全如此,说明所统计的数据是没有规律的。因此,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在正常植株主干及1~2级病株主干上的分布均是随机的。
表2 海南万宁地区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在主干上的分布调查结果[株(%)]
茎、叶:采样植株分为正常株和病株,随机采取带叶片的节点1~2 cm,连同该茎上的叶柄和叶片。消毒方法同主干采样。用0.55×20型号的灭菌注射针头,分别在茎、叶柄和叶片(叶脉)上多扎几次,然后于KBA(TZC)平板培养基上点刺接种。培养和检测方法同主干采样。在广藿香种植区进行随机采样,共采集1 988个茎、叶样本,其中正常植株茎、叶样本788个,带病植株茎、叶样本1 200个(病株分级为1~2级)。统计结果见表3。可见,在表3中,都是b项的百分率最高;而且用表2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也是无规律的。说明表3中的统计数据是无规律的。因此,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在正常植株、1~2级病株的茎及其叶上的分布均是随机的。
表3 海宁万宁地区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在茎、叶上的分布调查结果[株(%)]
在针刺和刀刺采菌过程中,由于菌体小,刺采面积不完全,刺到菌的几率没有达到100%,故实验误差可能存在。但由于取样数量大,结果基本上能反映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分布的真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海南省万宁市广藿香青枯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6.68%;病原菌的分布没有地域选择性;在正常和大体正常(1~2级病株)广藿香植株的分布是随机的,没有器官选择性。笔者认为,既然广藿香青枯病原菌植株分布是随机的,用本方法在植株上检测不到病原菌,但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那么不能得出正常植株带菌率的统计结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广藿香青枯菌与广藿香青枯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带菌植株不一定发病。对于1~2级广藿香青枯病植株,若能及时治疗,则可恢复正常,因此将1~2级病株归入“大体正常植株”,与正常植株一起作调查统计。
[1]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中华本草(第7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0-134.
[2]文衍堂,郑小波.海南岛广藿香、沙姜青枯病病原鉴定[J].热带作物学报,1984(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