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修雯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20世纪末以来,源于企业的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逐渐被国内图书馆界所认知并追捧,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在实际工作中,知识管理理论的可操作性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促成因素着手进行分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工作人员和读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为对象,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的管理。其重心是对图书馆所拥有的书籍、报刊、音像资料、数据库等知识载体中附载的知识的管理,是对图书馆所掌握的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创新利用,是超越知识载体形式的对知识信息的管理,是一种需要高度知识水平、知识能力、专业技能的管理[1]。
图书馆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知识,包括知识、信息、技能、经验等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了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这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和终极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知识管理概图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取决于工作实践中的各个层面(或因素),如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用户服务、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建设、知识资源共享与交流等。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指导下,各层面(或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对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利用产生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结构图
图书馆文化是知识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工作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普遍遵守和奉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图书馆人的价值观[2]。为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图书馆有必要创建知识导向型文化,以知识的发现、创新、共享和应用为中心,鼓励全馆上下形成对知识愿意探索,持续学习并追求新知识的文化氛围。
管理制度是图书馆文化的直接体现,与知识导向型文化一脉相承。知识导向型文化的形成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和保障,图书馆可以在已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尝试推行知识共享制度、岗位轮换制度。
知识共享制度分为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共享两种。内部知识共享制度就是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交流和学习制度,如培训、继续教育等,有助于促进员工知识更新,提高技能;外部知识共享制度,如用户培训制度,有助于与用户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巩固他们对图书馆的忠诚度,促进用户服务的升级改进;与书商、电子设备商的合作交流制度,可以共享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扩大知识资源;岗位轮换制度可以促进员工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增加个人知识存量,促进知识交流。[3]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馆内知识资产(包括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知识、信息、技能、经验等)转换为改善服务效能的动力,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和协调,而且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其有效运行的载体。实际工作中可以尝试推行网络化结构模式,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实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操作自动化和控制智能化,减少组织层次,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激发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
知识管理是一个以知识为导向、各部门整体协调、并行推进的动态管理过程,既要注重知识的收集、分类、储存和利用,又要与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是对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彻底改造,一方面要把“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与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过程,另一方面又要从作业程序、组织结构、员工素质和图书馆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重建,运用信息技术重新配置传统业务流程,适当推进业务流程电子化。
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工具和现实手段。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技术和手段及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的产生、应用到价值实现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撑工具。比如在知识产生、创造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作为知识基础,搜索引擎和数据挖掘就是这一阶段典型的技术工具;新知识产生后,知识库和知识地图成为知识编码的常用工具;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虚拟交流平台,基于推送技术和电子邮件的知识推荐,基于浏览器的信息发布与浏览都是促进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有效技术工具。另外,数据仓库、群件(用于提供群体协同工作的软件)、文档管理(基于后台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大量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管理的支撑也是很重要的;而集成这些技术工具的技术基础设施自然也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
资源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得到图书馆资源(包括人力和物质)的广泛支持。首先,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活载体和创新体,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和基于知识的价值创造都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其次,是各种资产、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网络平台等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交换机、集线器等技术硬件;员工知识资源积累、知识共享以及书籍、会议设施、音像、借阅服务等各种与知识管理相关的物质投入都是知识管理的必要保证。
图书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但目前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实用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应适当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实践经验,以此指导所在馆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本文主要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为例,介绍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营造一个不断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倡导和培养馆员的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精神。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就是建立在厚重的知识共享文化上。馆员无论从事行政管理、藏书管理、参考咨询还是技术服务工作,均被要求扮演知识管理者这个新角色。这一角色有几重含义:(1)是知识管理开发者,与师生更紧密地合作,共同设计、组织和维护更广泛的数字资源;(2) 知识管理集成者。通过整合课程和研究项目方面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为完成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发挥更积极的作用;(3)知识管理教育者。向师生传授信息技能,以便他们懂得如何组织、保存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信息资源;(4)知识管理研究者。运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以及新的数字技术,创造新的组织方法(元数据)、检索方法及储存(保存)方法。这四重角色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知识管理团队。[4]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知识共享型图书馆文化,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思想、服务意识和决策程序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营造尊重知识和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可以实践性地举办一些活动,如馆内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班、演讲会等,使员工在交流中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员工个人的智力成果与他人分享,使知识由个体向群体自由流动,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技能。
长期以来,图书馆按工作职能、业务流程和文献载体形式等划分的组织结构已经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应重新设计并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工作流程,把工作重心放在“以读者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发、信息咨询、知识库、用户培训等项目上,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
2002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进行了结构重组,成立一个用户咨询、研究与信息服务部(IRIS),集成了藏书、咨询、指导、存取和存储等几大功能,将学科专家的专业知识聚合起来,积极参与藏书建设、教员联络、参考咨询、培训指导以及研究和发展项目,帮助用户实现在线借阅、查询的目的。ILLiad资源共享管理软件[5]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自助服务,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图书馆的所有借出、借入和文件交付,实现日常馆际互借功能自动化;20个分馆全部提供电子馆藏,只要联网,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电子文档和资料;学科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知识管理、参考咨询和教育指导工作。例如他们和新闻学教授、技术专家合作,设计出一个旨在创造和存储学习对象的系统,就一门与学习对象有关的研究生课程进行合作,使图书馆处理新型数字资源的程序得以改进。
新技术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被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NLB)很重视知识型馆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每年花费相当于员工工资预算的4%用于各类员工培训。在NLB不断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馆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信息管理者,馆员要能够预测公众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为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需要对所搜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持续地评估、编辑和整理;作为教育者,他们承担了教育职能,方式包括馆内开设用户基础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馆外举办各种讲座等,为读者查询信息,开展学术研究,使用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提供指导。[6]
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对图书馆来说,找到适合本馆发展的技术平台,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却非常必要。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NLB)开发的E-library Hub系统,是集目录检索、电子图书借阅、参考咨询等功能于一身的数字化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数字资源和网上服务的需求。
(1)NLB的馆员们根据学校教学大纲收集相关的网上资源,围绕所涉及的课题整理大量的辅导材料,建立专门的学生虚拟社区(SVC),帮助学生在基于课题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2)针对用户在借还书时排队时间长的抱怨,NLB从3M公司购置一批自动借还书机器,使读者能够自己借还资料,既可以节约他们的排队时间,又缓解了图书馆借还台人力的不足。
(3)2002年NLB成为世界上首个全面部署Infra-红外线技术RFID的图书馆系统,带芯片的馆藏超过900万种,涵盖书籍、杂志、乐谱、激光唱碟、数字影像光盘和录像带等,真正实现读者自助借还,无形中拓展了图书馆在线可借阅资料的数量和种类。[7]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11个其他研究机构创建了“数字图书馆联盟(DLF)”,以分享专业技能和研究成果,并为那些缺乏大规模数字图书馆平台的研究机构提供最佳支持。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实现途径:确认数字化馆藏和网络存取的标准,协调图书馆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最先进的研发活动,帮助启动图书馆需要但又无法独立开发的项目和服务。参与协作数字参考服务(CDRS),使馆员能够利用网上的最新信息以及其他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印刷型馆藏(其中大部分未上网),为研究人员提出的问题提供最好的答案。借助于从CDRS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库的支持,2002年与华盛顿大学合作,启动“在线聊天咨询”项目,使用户能够从这两所大学图书馆的参考馆员那里实时提出问题并得到答案。[8]
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观念更新是基础,就是要改变文献收藏和被动服务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及主动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是核心,积极推动馆员角色转换,实现作为信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职能;知识创新是目标,通过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创新,推动社会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创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知识共享、信息快速传递提供支撑。
[1]石向实,刘 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8-19.
[2]刘昆雄.基于信息营销的我国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
[3]汪克强,古继宝.企业知识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270-271.
[4][8]纪 真.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5,(2):85-89.
[5]OCLC亚洲太平洋地区.ILLiad更有效馆际互借服务的单一界面.OCLC(the Word’s Libraries Connected)[EB/OL].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cn/illiad/2009-06-18.
[6][7]付立宏,纪 真.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NLB)知识管理实践探微[J].图书馆杂志,2005,(10):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