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1855年5月11日,香榭丽舍大街,人们蜂拥而至,在塞纳河和香榭丽舍大街之间的世博会工业宫与艺术宫,争睹世界博览会的风采。
国王拿破仑三世和王后在骑兵的护卫下,骄傲地为世博会揭幕,这里有数不清的农作物种子、大块的肥皂、齿轮和曲轴以及巨大的机器引擎,预示着古典时代即将寿终正寝。
巴黎市民为这些新发明所震惊的同时,似乎更愿意在艺术馆里流连忘返。巴黎,作为迷人的浪漫艺术之都,世博会怎么能少了艺术家的身影?在谢涅维尔伯爵的主持下,这里共展出来自29个国家2054名艺术家的5000多件作品,将3个大型展厅,若干附属画廊和一个雕塑厅装点得分外璀璨夺目,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风光的无疑是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他有35幅作品展出,并和另外两位画家占了一个大展厅,真是羡煞旁人。
巴黎是世界上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城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黎世博会成了反映巴黎乃至欧洲最新潮的生活趋势的万花筒。到了开馆那一天,先生们穿着厚灰呢燕尾服、戴着灰帽子、打着羊毛领带、穿着长靴,女士们则戴着最时髦的丝绒小帽、撑着太阳伞,他们拉家带口一起去见识时尚的威力。巴黎从1855年起每隔11年举办一次世博会,每一次都会激发起公众的巨大热情,报刊连篇累牍的报道总是能吊足人们的好奇心,他们热心于各种主题设计的讨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时间到了1900年的世博会,新艺术的代表画家阿尔方斯·慕夏提出了“人类馆”的构想,主张埃菲尔铁塔只保留底部,其余的部分建成“人类馆”。
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一幅描绘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的画作震惊和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毫无疑问,这幅作品是世博会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格罗尼卡》,它的作者有个响亮的西班牙名字:毕加索。
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亏损了800多万法郎,十几年后的法国人吸取教训,广开财源,在世博會上采取了各种措施增加收入。1865年3月,政府明确规定由皇家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世博会财政。他们向公众募集资金,筹集到1000万法郎,从地方上又得到了1200万法郎资助,并利用场地出租等多种手段,最终盈利400多万法郎,一举走出上一届世博会的亏损阴影。而1889年的世博会后,埃菲尔铁塔成为游客们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巴黎的旅游业在这百年中因铁塔而获得的收益真是不可尽数。
1937年,是在法国举办的最后一届世博会。世博会真正成了巴黎经济的一大推手,那一年,巴黎各类文艺演出的观众比1936年猛增了400万;巴黎地铁运营光票务一项就带来了5900万法郎的额外收益;火车运载量增长20%,巴黎城的旅馆入住率更是达到了112%。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届的世博会无疑给法国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工业与艺术的融合为巴黎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