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对于中小外贸企业,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长期趋势,企业“自谋出路”那是必需的。
寒潮令人倍感凛冽。以这样的感受,去体会中国外贸企业当下的心情,可谓恰如其分——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外需不足、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一大批依靠出口贸易为生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受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个寒冬”。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对《新民周刊》表示,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大环境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更为恶劣,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市场或是改变产品结构来度过难关,而电子商务也许能助力中国外贸企业捱过这个严寒的季节。
雪上还有霜
在外贸行业浸淫多年的上海信一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创始人韩晓东对《新民周刊》表示,中小型的中国外贸企业在先进市场的竞争力总体而言处于下降状态。他的话得到了许多“中国制造”的认可。
金先生是吉林一家木制品生产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地板,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从事海外销售,客户主要在欧美国家,亚洲地区的客户有韩国和日本,与这些国家的结账是通过美元,而公司采购木材等原料都通过人民币。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相当于产品变相降价了。进入201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上升,出口的地板还是按照原价进行销售,公司利润就会被不断压缩,现在已经到了成本价销售的边缘。
像金先生这样的公司,现在大多是有单不敢接,因为自从今年6月份人民币宣布脱钩美元之后,这类企业只好承担由于汇率变动而出现的损失。目前,公司只能静观其变。金先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1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8279,而12月6日为6.6477,按照0.1802的汇率差计算,每出口1000万美元的产品,公司就要比以往少赚180多万元人民币。虽然金先生不愿透露公司具体的出口额,但是按照往年的出口情况和最近几年的出口增长情况,“好的时候一个月出口额就可能达千万美元”,这意味着金先生的公司今年至少已经损失了好几百万元人民币。
除了人民币升值,成本上涨也是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那些只赚取加工费的代工企业。“最近两三个月,牛皮、羊皮等面料价格涨了30%,直接后果是手袋厂已经无利可图。”一家广东外贸手袋厂的老板黄女士对记者表示,她的手袋厂规模在近两年一缩再缩,现在只剩了几十号人,虽然订单充足,但钱越赚越少。
服装企业也是叫苦连天。进入9月,棉花与棉纱几乎一天一个价,短短一个多月,上涨幅度已经超过60%。受棉花价格拉动,棉纱、坯布纺织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家广东服装企业老板感叹:“我做制衣三十年,还没见过棉花价格疯涨成这样,现在每周布价都比上周贵一块钱一米,整件服装单价起码上涨四五成,而订单是前期就定下来的,客户根本不肯提高单价,真是做得越多赔得越狠。”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也让饱受“内忧”的中国企业“雪上加霜”。
根据中国2001年加入WTO(世贸组织)的协定,在加入后15年内,WTO成员有权决定是否给予中国以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2016年中国将自动获得这一地位。至今,已有近百个WTO成员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至今仍不承认。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大规模刺激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复苏后续增长乏力。在此背景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自顾倾向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近一阶段,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的态势更加明显。
作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美国仅今年10月上半月就发起了24起对华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使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对于今后贸易保护主义的走势。而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预测:“明年很可能出现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和货币战。”殷醒民似乎更悲观,他对《新民周刊》表示,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又难以有所作为去改善外贸中小企业的国际大环境。
求人不如求己
如今看来,对于中小外贸企业,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长期趋势,企业“自谋出路”那是必需的。
一方面,殷醒民建议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开拓更多新的市场。
如金先生的木材公司已经开始调整市场战略,减少海外销售份额,同时向国内市场投放产品。“国内是块很大的市场,机会很多,高端产品走得非常不错,而且价格上更有优势。”金先生说。实际上,在不断加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出口转内销已成为一批出口型企业化解升值压力的新选择。
当然,中小外贸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也要“与国际接轨”。外贸资讯行业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在国外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内的现代外贸资讯业真正开始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国家提出了以外贸拉动内需的口号,对外贸的扶持力度加大的同时催生了很多外贸公司,伴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企业都参与到“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而信息的相对闭塞,引发了诸多问题: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价格如何?竞争对手如何?在全球竞争市场中,国际买家对于中国企业的行为了如指掌,中国企业却無法获悉国际买家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处境极为被动。
殷醒民表示,我国的外贸开发方式从第一代的展会、第二代的B2B电子商务到第三代的搜索引擎关键词投放,都面临着供采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敦煌网、易唐网、兰亭集势、米兰网、四海商舟、特易资讯“外贸资讯宝”等外贸B2C或B2B平台解决了这一问题。“遗憾的是,电子外贸资讯产品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对外贸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有所帮助,但这些产品都不是实时在线的,未必能第一时间让外贸企业获取所需的最新信息。”
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必须主动改变产品结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认为,如果我国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能从目前的50%,在“十二五”期间降至略高于40%的水平,就有利于优化我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他说,我国外贸数量和规模发展较快,质量和效益提高较慢,大量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少。况且随着中国外贸高速发展,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约束越来越突出。虽然寒风凛冽,外贸企业还是应该加大研发力度,创新自主品牌,努力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