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则也
上了年纪的人会记得,20世纪中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无分巨细,一粒水果糖一尺土布都是头等大事。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凭票买东西。上街排队买大白菜、排队剪头发并不滑稽。
对比今天富贵人的暴殄天物,那个荒诞的时代或许中国人有着齐物观和惜物观,因为没有微不足道,没有对比分别,一切物质都是珍贵的。
21世纪的中国,排队买紧俏品已经成了忘却的纪念。
虽然如此,我们只是告别了票证,没能告别排队。排队依然是生活的常态:排队看病,排队上学,排队买房,排队买股票,排队就业,排队加油,排队等的士,排队坐BRT,排队旅游,排队办证,排队买一张《阿凡达》电影票……全部要排队。
而且今天排队的痛苦程度,一点不亚于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
每年春运,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就会人群如蚁,等待回家的人们排成长队,在凄风冷雨中苦等一张车票。通宵排队足毋府置疑的,排了两天两夜还没买到票也完全正常。火车站的地上常见铺着纸板、草席,堆着旧褥子。据买票的经验,排一天两天肯定买不到,这些是晚上熬夜备用的。
对于排队,我们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择善固执。虽然焦躁不安,但仍井然有序将排队进行到底。择善固执是因为别无选择。有学者指出,“排队时代”重现暴露的问题是公共品供给的短缺,要走出这一泥沼,必须发展公共品,电就是财政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铁路、经济适用房、公民休闲娱乐场所,并使之本身真正具有公共性。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曾对媒体说,只要今后几年我国持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2015年前后可望消除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彻底解决节假日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问题,说的正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问题。
另一种表现则是拥挤紊乱。看过春运的“长蛇阵”,你也一定看过医院、商场、银行、地铁拥挤无序的场景。不排队的现象曾经作为公德问题,被广泛讨论过,中国人也越来越关注诸如排队这样的“秩序训练”。然而秩序被破坏的原因远远不只公民素质这么简单。试想,在普通百姓遵守规则排队的情况下,铁道系统内部、医院内部、银行内部、学校内部的特殊人士利用手中职权拿到了车票、床位、贷款、名额,而排队守秩序者的命运如果是空手而归的话,那么秩序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难道此时的破坏秩序不是意味着自我的救赎?如果不能真正实施公平、公正,那么再多的公共设施也难以结束老百姓永无尽头地排“生死队”,最后队伍崩溃、各自找路子的局面;而再有素质的公民,也难免不得低声对黄牛党说:给我一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