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家门口的危与机

2010-05-30 07:38尹鸿伟
南风窗 2010年5期
关键词:老挝印度产品

尹鸿伟

“印度对中国企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民营背景的中国企业他们非常欢迎,政策尺度也比较宽松,而对于政府背景的企业则非常防范,甚至直接拒绝进入。曾经有。一些政府背景企业希望隐瞒真实情况进入印度投资,但是它们马上被印度情报部门揭穿。”

2009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德国处于世界第一。虽然数量上达到了最高,但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是不能相提并论:有缺陷的儿童汽车座椅、易燃的圣诞花环、危险的电熨斗、声音太大的儿童电话、含毒素的食品、饮品……近年来,诸如此类的负面消息在发达国家已经不算新闻。但是中同人倾向于认为,在制造业相形逊色的东南亚和南亚,中国产品应该所向披靡吧?因为靠近中国沿海这个庞大的出口基地,上述地区的高密度、低收入人群应该对能够方便地消费中国产品心存宽慰吧?

几年前或许的确如此,那时候,无论新马泰的电子产品还是日韩的汽车家电,对于前述消费市场的十多亿普通人群来说都显得过于昂贵了。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家门口的邻居们的荷包渐鼓,而在用过一段时间中国产品后,他们有的不再对“价格杀手”感冒,有的对背后的“倾销阴谋”表示愤慨,还有的拿质量问题做政治文章,另一方面,与对欧美日韩市场的谨慎开拓和长期经营不同,部分中国企业习惯于视周边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淘金地,偏爱快进快出,把难以进入发达世界的产品就近转销到第三世界,从而近水楼台先得“怨”,给中国商人和中国产品的形象留下难以洗去的污点。

家门口的抱怨

无论在缅甸、老挝、越南和印尼等许多东南亚国家,还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从日化产品到食品,再到玩具、服装和小家电……中国商品总是令人目不暇接。一名来自缅甸北部城市密支那的华人说:“虽然我们生活在缅甸的城市里,但是所买的商品和在中国国内基本都一样,除了便宜外,中国商品的种类非常多,似乎想要什么都有了。”

然而,老挝首都万象的年轻学者sanya说,“一些中国产品符合我们老挝人的需要,也比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廉。但是,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长,质量也不是太好。真实的情况是,‘中国制造的标识已经让老挝人在购买中国产品时感觉不好。”

她表示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感觉中国商人使用的倾销手段在起作用,开始的时候产品价格很低,但是随后价格突然提升,这样令老挝的消费者很苦恼。

老挝万象的在读研究生xavmounkoun表示,老挝人一直以来使用最多的是泰国产品,老挝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食物、衣服等都是来自泰国。现在在老挝的市场上,相比泰国产品来说,虽然中国产品种类很多,价格也非常便宜,但是老挝人仍然倾向于使用泰国产品,因为大家越来越看重产品技术质量。

“现在,老挝和越南的传统关系得以维系,我们也开始使用越南的一些产品。但是,坦率地说,老挝人使用中国产品在逐步减少,因为多年来中国出口到老挝的产品质量都太差,特别是年轻人喜欢消费的食品和零食。可能他们认为老挝是不发达国家,所以他们仅仅注重数量。”

曾在印度新德里一家中国通讯企业任职的王立(化名)偏向于中立地看待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他说:“事实上,中国产品有低档、高档,也就是说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对于中国企业并非难题,而更多时候在于订购企业和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从中国销往欧美日韩等国的产品质量要比销往老挝、柬埔寨和印度的好很多,除了对方政府对于质量本身的监管因素,更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有关。”

他也表示,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奠定之后,许多有条件的国内外企业趋之若鹜。长期以来,由于发出订单的国际客户对低价产品的盲目索求,已经使中国制造企业走投无路,为了按对方要求交货,而大批生产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的产品。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更上层楼,必须提高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而不是畸形地只重视制造业。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才能摆脱劣质产品的阴影,改变越来越严重的贸易顺差,并且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

挑剔的消费眼光

“中国制造”的诚信危机一直存在。由于中国产品频现质量安全问题,继美国之后,欧盟和亚洲部分国家近来也加大了对进口中国产品的监察力度。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学者梅新育认为,中国的产品监管体制未能及时跟上全球性生产和贸易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了监管漏洞,导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和国际纠纷不断。

近年来,在一些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为老百姓列出一大堆如何鉴别、判断、区分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其中很多“经验”已经直指来自中国的产品。曾经在中国广西留学四年的越南河内一所大学的教师阮云生说:“就购买摩托车而言,越南年轻人总是喜欢说‘有钱就买日本货,没钱就暂时买辆中国货用着。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摩托车比日本产的便宜一大半,其次是中国摩托车质量不行,坏得很快,早晚是必须更换的,只能作为过渡品使用。”

老挝政府的中层官员Phaitoun说:“我们老挝市场上的产品主要来自泰国、中国、越南、韩国、日本和德国,而且中国产品比较固定在摩托车、电器、服装、家具、农业机械等,但是由于质量问题很多,我们渐渐对中国产品的选择度不是很高了。”

而柬埔寨的女华商杨小燕也说:“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东南亚消费者而言,比如一些普通生活用具如刀、叉等,我们会考虑使用中国产品,除了这些东西不太重要外,关键是中国产品的确便宜;但如果是一些化妆品、食品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甚至吃进肚子的东西,我们一般都选择购买日本、韩国、泰国甚至欧美货。”

她还说:“个别挑剔的柬埔寨有钱人甚至基本不买中国产品了,即便是清洗马桶的刷子也要坐飞机去泰国、新加坡买回来,原因就是质量靠得住。”

“对于产品的消费和使用,我们不仅需要价廉还需要质优,希望中国在提供产品时能够使用我们东南亚当地文字的说明书,这样会让我们在购买中国产品的时候感觉更好一些。”老挝的Sanya说,“另外,在购买摩托车或电器的时候,我们很希望中国能够给我们带来那些和我们电力相匹配的产品,以便于我们节约能源。”

中国商务部亚洲司的官员也表示,中国产品在南亚市场上的形象有待提高。首先,印度不少进口商进口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而忽视质量;其次,中国的一些出口商对印度市场重视和了解不够,没有积极介绍和推销我国的中高档产品,往往将低档的产品销往印度市场,造成印度人误解,以为中国的产品质量比不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同时,中国的很多企业对创品牌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投入和耐心。

中国商务部已经建议,今后应该把推

销重点放在南亚中产阶级消费层上,推销产品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依赖投资设厂?

中国长期以来依靠低价产品的出口竞争,给其他国家的商品市场带去巨大冲击。那么,在对象国投资设厂,把部分利润留在当地,能够帮助规避对象国的贸易壁垒,争取消费者吗?

应当说,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国家投资设厂,往往规避了一种矛盾,又会遭遇另一种矛盾。老挝政府的中层官员Phaitoun就批评道:“中国人已尝试在老挝建设水电站、矿业、工业化厂房、宾馆、休闲度假村和超市等,但他们是很吝啬的投资者,被支付低工资的老挝人从没想过可以依赖过他们,而且在中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安全和工作环境处于较低水平。”

不过,老挝万象的在读研究生Xaymounkoun说:“最近几年,中国在老挝的投资越来越多,特别是2009年老挝主办了东南亚运动会,中国企业是在建筑和人力资源方面重要的投资支持方。我想未来两国关系将会更紧密,而且老挝政府也会为中国投资者放宽市场准入。”而老挝的年轻学者Sanya也对到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提出如下建议:“带来新技术并教给老挝本地民众,让他们来帮助中国企业;改善品牌和产品质量并保持低价;对老挝国民友好,最重要的是注意保护环境,并且不要撒谎或者使用狡猾的手段。”

曾在印度常驻并跑过多个国家市场的王立认为,近些年来很多情况在发生变化,“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已经醒悟过来,懂得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与中国企业进行竞争”,在那里投资设厂并不容易赚钱,但在像印度这样的大国,整体市场启动还是很慢,同时某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发展飞快,适合该行业的中国企业大举进入。

他表示,印度手机用户已经突破5亿,直追中国市场,由于基本靠进口,印度市场的手机价格几乎是全球最低,可以说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但这正是中国电信企业的机会所在,比如2010年1月14日,印度国内进行3G牌照发放,中国企业华为、中兴、烽火、上海贝尔的对手是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阿尔卡特、北电、西门子和朗讯等,没有一家印度本土大腕,这就减少了印度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常因素;由于中国手机在技术方面有许多优势,华为等中国电信企业已经成为印度电信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种“中国制造”

现在,“中国制造”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一些小商品,对于各种工程的基础建设,中国已经当仁不让。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惊叹不已:矿山、水电、工厂、房屋、道路……无论规模和效率都令人无法忘怀,另一种“中国制造”已经得到认可。

2009年4月,印度最大的官方贸促机构——印度贸易促进组织主席希拉·拜德在上海表示,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国建筑公司承接印度项目的良好契机。她还称,在运输、摩托车制造等诸多领域,印度都能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显然,打造维持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对印度而言已势在必行。

仅在未来三年内,印度政府将投资1670亿美元用于电力开发,920亿美元用于公路建设,650亿美元用于铁路建设,事实上印度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就将高达5000亿美元。这些大规模基建计划使得原本便存在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的印度,成了中国工程和建筑行业追逐的一次机遇,而且这方面印度政府的戒心不大,中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有限,所以印方才会主动对中方示好。

目前,中印之间的投资活动还不多,2008年的贸易额也仅为517亿美元。此外,印度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利益原因,双方的了解和沟通非常缺乏,这是导致目前中国企业不能顺利到印度投资的重要原因。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企业对印度非金融类投资金额2 5亿美元;截至2009年10月底,印度企业赴中国累计实际投资33亿美元。

事实上,印度国内对于中国企业的欢迎并非已经形成统一的声音。出于对国家安全因素的考虑,前者已经拒绝过后者的许多投资行动,甚至很多中国制造的装备也因同样原因被印度拒之门外。

“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印度对中国企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民营背景的中国企业他们非常欢迎,政策尺度也比较宽松,而对于政府背景的企业则非常防范,甚至直接拒绝进入。”曾经就职于新德里一家中国企业的王立说,“曾经有一些政府背景企业希望隐瞒真实情况进入印度投资,但是它们马上被印度情报部门揭穿,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对于中国的一些担忧态度。”

他表示,甚至在海洋、气候的一些仪器、数据使用方面,印度对于中国企业介入都非常谨慎,制定了规范进口的准则,包括联合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近期发生在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事件很多,又成为“中国制造”产品的另一种质量隐忧。比如2010年1月11日印度因为一处在建烟囱倒塌砸死41名印度工人的事件逮捕了3名中国雇员,承建那座烟囱的是来自中国的山东电力基本建设公司。倒塌事件发生后,一些当地人迁怒于中国公司。但在1月19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和印度商工部长夏尔马表示,中印两国将继续推动双边投资。

另外,金融危机以来。印度出于保护国内就业等因素,出台了新的签证政策,限制外籍人员在印务工,已经导致大批在建项目搁置。之前印度也加强了对中国工人的签证审核,但是其喜马偕尔邦两段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公路项目受工程人员短缺的影响,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印度又不得不为11名中国工作人员发放了工作签证。

王立说:“与传统的生活用品等中国产品不一样的情况是,各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当仁不让的一种另类产品,中国工人的勤劳程度和长期以来造就的熟练技术,尤其是中国企业越来越高超的建设水平已经让许多国际企业望尘莫及。”

“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另一种‘中国制造的市场机遇正酣。”他说,“但是我仍然要提醒,中国企业应该靠优良的技术和质量去竞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才能改变中国产品在家门口市场的长期不良形象。”

猜你喜欢
老挝印度产品
今日印度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