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岷源
这次的选举,民进党也较为务实,整个选举过程,他们并没有挑起统独的话题,他们更多的是走中间路线。事实上,不论哪方胜出,对于今后两岸关系这一议题都难于根本改变。
依据选前最后一次媒体公布的民调显示,台湾于11月27日举行的“五都选举”:蓝营呈现5席取3的趋势,台北市、新北市与台中国民党候选人皆以7%~13%差距领先,但台南、高雄二都呈现落后状态。不过,没到投票那一刻,选情还会不会发生什么突变,谁也不敢打包票。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告知记者说:“我们对选情是审慎乐观。”但他也坦承,“压力很大,因为‘五都选举会有骨牌效应,国民党绝对输不起。”
为强力拉抬台北和新北二都选情,国民党在选前的最后一个礼拜天,在台北凯达格兰大道举办了一场名为“为台北而走”的大游行。郝龙斌阵营表示,动员约3万人,而实际约有7万人上街参与。
同一时间,身兼民进党新北市长候选人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则安排了“幸福承诺九九”、赠送999张限量海报的活动,同样吸引爆满的群众。而郝龙斌的竞选对手苏贞昌却跑到大直开“音乐会”,试图用音符化解激情,避免成为对手冲撞目标,以免激发蓝绿对抗火花不利选情。
选举的结果将于11月27日见真章。这场本属于地方型的选举,却因“五都”升格为“直管市”,形式上有都会大型选举的意味,加上蓝绿阵营精锐尽出,双方都把它拉升到“党与党对决”的高度,并被视为2012年台湾大选的前哨战。无论蓝绿孰胜孰负,其结局势必影响今后的台湾政治生态及两岸未来关系的走势。
蓝绿逐鹿的跳板
马英九竞选“总统”时,主张将台湾的行政区域精简整并,提出三都15县市的概念。三都即为台北、台中和高雄县与高雄市。如此规划原本有理,但在升格合并过程中出现抗争等变数,于是台南县市合并升格,台北县也升格新北市,因此就出现了五大直辖市,也就是所谓的“五都”。
“五都”共有1370万人口,占全台总人口的60%,仅“北二都”就接近500万。这些直辖市掌握全台近半的经济产出,胜出一方将在“大选”中占得先机。尤其是在选民结构、人口格局、选战要素等方面,“五都”选举非常接近“总统”选举,其结果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
正因如此,未来五都市长对台湾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五都成形,某种程度也是政治考虑或妥协的结果。对掌权、准备掌权的政治人物而言,“五都”规划就是多了5个政治上可攫取的权力位子,多了5个逐鹿的跳板。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认为,“要说逐鹿‘中央,国民党这边明摆着就是马英九,民进党阵营,蔡英文和苏贞昌都把目标锁定在2012年的大选,他们参选台北和新北市,其实都是真戏假做,他们最希望的就是高票落选,既为后年大选笼络人气,又不要真的选上了反而被绑住,所以说,这场选举对他们而言,可真是一个跳板。”
“五都的市长都将成为往后台湾朝野政治领袖的挑选和考量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去,五都选举成为蓝绿通向权位的跳板。”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教授却有另一种解读。
无论如何,为了“五都选举”的胜负成败,选前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对外说出重话,“如果五都没有赢三都,主席必须下台”,身为党主席的蔡英文就此响应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可以考虑”。而同时,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亦为选战败选定义和政治责任定调,坚称“没有守住原来的席次就是输”,但此次选战马英九没有实际操盘,所以由他负全部成败责任。
在选战求胜,逐鹿权位的背后,还有比输赢更重要的事。
“五都”之外的其它县市该如何对待?“五都”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台湾城乡差距?蓝绿操盘手在求胜之外,还要为台湾的整体发展尽一份心,拿出一套可长可久的政见。
朝野政党为谋权位,致使台湾天空的选举烟硝永不消散。选战时政治人物利用各种伎俩操弄民意,把人民捧为“头家”;一旦胜选,马上汲汲营营于个人目的,把人民抛在脑后。20多年台湾的政治发展,一直走向这种“重选举、轻治台”的局面,选举变成政治人物的权力游戏,人民则沦为观众与投票工具。政治人物在乎的,只是他们自己的权位、输赢与利害,蓝营、绿营皆然,概无例外。
影响两岸未来关系走势
可以预料,选举结果无论倒向哪一方,都将促使两岸关系发生变数。
就算国民党在“五都选举”中赢得三席,但如果只是险胜,票距相差很小,导致蓝绿板块拉近,也会使得马当局在2012年大选之前的大陆政策受到较大影响,使得本来已经呈现谨慎而且保守的做法更进一步,可能就此让两岸关系发展的步伐趋缓。
对此,李非却有他的看法和观点,他对本刊记者说:“对国民党而言,能够维持现状,当然是最好的,因为两岸关系毕竟是马英九执政的最大业绩。当然,这次的选举,民进党也较为务实,整个选举过程,他们并没有挑起统独的话题,他们更多的是走中间路线。事实上,不论哪方胜出,对于今后两岸关系这一议题都难于改变。”
由于绿营在全台凝聚士气,“反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ECFA的签订又是绿营重炮抨击蓝营的重要诉求。当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观感变好时,绿营诉求的正当性自然不足,批评蓝营“联共反台”的帽子也就自然失效。
“这与民进党的策略有关系,在这次选举上淡化两岸议题,是民进党历次选举中前所未有的,他们是刻意回避这个议题,此时多谈捞不到什么好处,他们是想放在后年的大选及立法委员的选举时再论此话题。不可否认的是,两岸议题,未来的脚步必然会越来越重,不论蓝绿,都会重视和面对的。”在电话的另一头,张五岳用平和而坚信的口气回应本刊记者的问题。
問题是,绿营的选举策略仅仅对选举而言,选举之后呢?
如果国民党在台北市输了,市长就要换成在野的民进党来当家,这就会让“中央”与“地方”不同调的矛盾开始凸显。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两岸关系。举个例说,目前进行中的两岸各层面的交流,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场次是在台北市进行的,包括即将进行的第六次“陈江会谈”。如果台北市选举结果最终是“政党轮替”,往后两岸会谈要不要仍照原先规划在台北进行,马英九就要考虑。
一般认为,国民党若输掉“五都选举”,所面临压力将更甚于民进党,除党务系统、政务系统将直接受冲击外,两岸政策是否将因此有所调整,影响层面绝对不只台湾与大陆而已。
攸关马英九“黄金10年”
选举的结果还反映在台湾政经政策的层面,最关键的就是马英九提出的“黄金10年”愿景,是否可能因为这场选战,出现泡沫化危机。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城市的重要性相对提升。台湾推动“五都”升格,希望提高城市竞争力,但“五都”选战从头至尾
并未呈现升格后应有的高度与格局,对台湾极欲重振经济,升格后的五都能扮演什么角色,五都选民选前选后几乎都是一头雾水。
相对而言,国民党全力争取胜选以确保政权稳定,在选前力推ECFA,向选民展现政府振兴台湾经济的能力。但视此役为后扁时期东山再起关键的民进党,因参选北二都的苏贞昌、蔡英文都有意角逐2012年大位,对攸关台湾走向的ECFA、两岸政策始终回避表态,致使民进党十年政纲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
候选人刻意淡化关键议题,选民不见得了解五都选战的真正意义,以至于五都选战进展至今,未见任何理性与前瞻性辩论,反而纠缠在短视、买票式零星政见里。
就此,张五岳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邵宗海教授在与本刊记者的交谈中同时认为,为了能够为“黄金10年”愿景奠定坚实基础,不管“五都”选举结果如何,马英九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将高度重视三个方面的议题。
一是民生问题。马英九声望之所以“直直落”,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未能正视民生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薪资水准如何提升等问题。未来,马英九施政肯定会将重心放在民生方面,为其低迷的民调止血。
二是两岸问题。改善两岸关系一直是马英九最受肯定的政绩,ECFA的签署深受民众认可。为进一步争取民心,马英九应该继续坚持现有大陆政策,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稳健有序地落实ECFA,通过为民众谋福祉来拓展民意基础。
三是基本盘问题。马英九上台以来为当“全民总统”,不断讨好未投票给他的500万人,却一再让投票给他的700万支持者伤心。如何在推动清廉改革的同时兼顾地方派系及基层党员利益,在加速办理扁家弊案、大力推进两岸关系、积极关怀眷村生活等方面满足深蓝呼声,未来也将是马英九必须考虑的课题。
在马政府积极推销“黄金10年”的过程中,未来五都市长和“中央”执政者在政治、经济层面的关键主张是否一致?或是可能因政党不同而抵制?不只影响五都竞争力,更攸关台湾竞争力。
政府对台湾的政经蓝图,可能牵涉发展整体规划,以及不同都会区在台湾整体发展的定位、分工,如在野党执政的地方拒绝执行“中央”政策,成效势将大打折扣。
牵动蓝绿政治版图变化
虽然“五都”选举的结果,不至于立即影响国民党执政权,但若无法拿下党中央原先承诺的“三席以上”,国民党就算是输,不仅党务系统可能被迫要下台,在舆论压力下,“内阁”亦可能面临改组压力,财经、两岸政策都可能因此或多或少受冲击。
反之,若国民党稳住三席以上席次,就是民进党输掉这场选举,面对2012年“总统”大选,党内人马竞逐有限政治资源,对内火力势必更激烈,而此番亲自上阵的党主席蔡英文能否压住阵脚,亦是观察重点。
此次选举不仅将产生新一任直辖市市长,还包括市议员及里长。除台北市及新北市外,其余3个直辖市均属合并原有行政区后新设的行政区。由于原为民选的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及高雄县的乡镇市长将改为官派区长,乡镇市民代表则仅过渡为区谘议员4年,致使许多现任官员或市民代表转而投身于市议员选举,造成参选人数大幅增加。因此,蓝绿各方势力和候选人都将面临比其它选举更为艰难的整合工作及席次缩减等难题,地方派系势力也将随之全面洗牌。
台湾政治版图的特点是“北蓝南绿”,国民党在北部占有主要优势,南部则是民进党的基本票仓。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由于国民黨在县市长选举等一系列选举中失利,民进党版图持续扩大,蓝绿差距缩小,台湾政局基本呈现蓝消绿长的态势,只是“北蓝南绿”“蓝大绿小”的政治格局目前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以过去经验来看,决定台北市选举胜负的因素是投票率。投票率高则蓝营难败,投票率低则绿营易胜,因为台北市占多数的蓝营支持者即使不认同其候选人,也只会不投票,不至于投给绿营。因此蓝营刻意营造两党对决气氛,选前集中所有资源在台北市举行大型造势活动,目的就是催动中间选民出来投票。以截稿时的选情看,两党得票率很可能差距极微,鹿死谁手,即见分晓,而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的影响,也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