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机械化养猪协会理事长 陈健雄博士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带有战略意义的总体策划,运用最小投入和最方便的方法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养猪企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对养猪企业发展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养猪企业的路应怎样走,怎样制订养猪企业发展战略,养猪企业中长期的定位是什么,靠什么来求生存、求发展,怎么发展等,是每个养猪企业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养猪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2008年,全国生猪出栏5.2亿头,增长4.5%;猪肉产量超过4470万吨,猪肉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2.5%;生猪总产值达到6443.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48.4%。据统计,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生猪产品出口额达到9.08亿美元,占畜产品出口总额的22.4%;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78万头,同比增长12%。从2006年7月份猪价开始上涨,高价位维持了22个月,养猪业经历了超长高盈利期,各地纷纷建起了一大批养猪场和种猪场,并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性能较为优良的种猪;但从总体上看,与国外养猪企业和国内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相比较,目前我国的养猪企业从规模、资金、实力、品牌、市场网络到许多企业构成要素都显得薄弱,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较大,由于受猪肉健康和安全以及品质的制约,国际市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养猪业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随着养猪业低潮的来临,生猪价格低迷、饲料价格却高涨,加上疫病和复杂化以及饲料原料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危害,养猪企业面临的处境越来越严峻。
针对我国养猪行业的现状,养猪企业制订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必须熟知自身、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知己知彼,正确定位,扬长避短,使企业克服危机,稳步发展。养猪企业特别是种猪企业的发展战略应涉及中长期干什么、靠什么和怎么干等三大方面的问题。不能被现阶段的困难吓倒,也不能丧失信心。应仔细分析企业的优势、机遇、威胁、弱点,有什么优势未发挥、有什么机遇未抓住、什么弱点未克服、什么东西阻碍本企业的发展、怎样消除威胁求生存、求发展等。
养猪企业应站在战略高度上明确企业定位,从实施体制创新、品牌经营、开展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入手,通过种猪繁育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安全预警系统 (包括环保、疫病)的建立,逐步提升和塑造自己的竞争能力,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逐步培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养猪企业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在经营发展战略中不能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实行多元化经营应视养猪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和企业需要而定。不注意发展和扩张的节奏,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反而会增加相应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国际上许多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但不可以搞多核心经营,应用核心业务带动其它业务,用其它业务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较为稳妥的发展方向是纵向发展,即向较为熟悉的与养猪行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上游可向饲料行业方面发展,下游可向生猪购销、肉类加工、终端肉类销售方向发展。
国内有的养猪企业还不了解自己真正的资源实力和技术能力,不能给自己企业进行很好的定位,盲目扩张,进入了很多不熟悉或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而导致失败。
公有制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束缚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大型养猪企业应努力争取企业彻底转制或改制,从企业产权制度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权问题,对调动养猪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赢利能力、留住关键人才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是在浙江省金华市种猪场的基础上完成企业转制工作后成立的股份公司,企业转制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四川省原种猪场、湖北省三湖种畜公司等企业都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企业的转制,进一步提高养猪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企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现代化的养猪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包括现代养猪科技、工商管理理论以及计算机科技在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做为养猪企业的管理者,应对本企业自身因素以及企业外各种政策因素和竞争环境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力求做到知已知彼,以求百战不殆,为种猪企业调整战略、培育顾客满意的高质量种猪和做好服务提供依据,这是培养核心能力的前提。
一是养猪企业在经营发展战略中应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养猪企业的决策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市场调查和财务分析基础上,企业要达成企业奋斗目标,必须对企业现有的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可能产生的冲击加以评估。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弱点、机会、威胁,了解当前企业的竞争环境和未来竞争状况,便于制订一套能适应当前、也能适应未来的企业策略,调整企业方向及企业资源,来达成企业目标。
在投资和管理决策方面,国外的决策者首先必须进行细致的行业分析和市场前景分析,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的动态,再通过计算投资项目的净现值 (NPV)、内部收益率 (IRR)、资产回报率 (ROA)、股东权益回报率(ROE)及回收期,并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完整的数学模型进行运算来决定该项目是否切实可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对能提高生产水平、生产效率而增加的设备、药物等投资则先进行部分预算,再决定是否应用,而不是凭空设想按个人意志办事。
二是养猪企业在经营发展战略中不能过分强调规模。应合理控制企业的规模,扩张的速度和规模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合理控制,必须在市场做好后再扩大生产规模,而不应该扩大规模后再开拓市场。有的企业由于发展扩张速度过快,而管理水平不能同步提高,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经营成本提高、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最终导致整个企业被拖垮。
作为养猪企业绝不能低估品牌的作用。事实证明,品牌可以帮助养猪企业占领市场、扩大产品销售。在市场竞争中,品牌作为产品甚至企业的代号而成为销售竞争的工具。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和信得过的品牌商品猪,在肉类终端市场就畅销,那个牌子的种猪在使用者中影响大,为他们所熟悉、所接受,品牌的种猪就销售得快。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应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并通过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借助行业信息的传播和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养猪企业品牌的创建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必须让顾客从对企业及品牌从了解、接触、发展到认可和购买,在种猪的使用过程或猪肉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感受养猪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升华到忠诚某一养猪企业的品牌。大型养猪企业以质量树品牌、以服务固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形成良性循环,树立养猪企业的良好形象,培养大批忠诚的顾客。品牌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猪企业必须依靠企业整体素质与整体形象的提高,才能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
企业创出名牌后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一定要对品牌从质量上、数量上进行科学化的扩张,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增加效益。已形成知名品牌的种猪企业应整合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人才、科技含量、质量水平、管理和市场网络等优势,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种猪企业应制订并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采用特许经营的经营方式,通过品牌输出、生产和管理技术输出以及营销宣传策划,与信誉和经济实力较好的猪场合作,使合作场成为大型种猪企业的合同扩繁场 (只生产二元杂种猪及配套系)生产基地。按合作场的生产规模,向大型种猪企业上交品牌使用及技术协作费,每年更新使用大型种猪企业向合作场提供的祖代种猪。
生产方面统一使用相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在营销策略上,各合作场统一使用大型种猪企业总部的标识体系 (包括商标等CIS体系),由总部负责市场开拓和区域协调管理,统一市场推广模式,广告策略上宣传该场的二元杂产品,实际上是向用户发布该场只生产二元杂和配套系种猪,纯种猪全部只由大型种猪企业生产的信息。既可缩短销售距离,方便种猪使用者购买种猪,又能加强与顾客沟通,减少途中感染疫病的威胁,增强总体竞争优势。以后再选择合适的地点,综合考虑环保、原料、劳动力、地租、建场费用、用户市场等因素,将猪场核心群逐步搬迁到有利于生产低成本产品、方便用户购买的地区发展。
为了保证品牌扩张的科学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种猪产品的品质,确保品牌地位;第二,把握品牌扩张的速度,养猪企业在品牌扩张中应注意速度适宜,盲目、快速推进难以保证产品品质具有竞争优势;第三,应选择竞争对手较少的市场作为品牌扩张的方向。扩张中应避免盲目追求市场热点,尽量避免与同行业企业正面竞争,才能有效地保存企业的实力,使养猪企业持续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猪场应注意形成自己在经营战略、人才技术、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生产成本、销售渠道、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竞争对手形成一定差异,形成固有的风格。养猪企业在经常管理中必须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价值比,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为出发点。通过采取有效的、切合实际的管理和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水平、降低产品成本,生产出质量优、成本低的产品,提高养猪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从而形成质量和成本的优势。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建立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高种猪产品的质量水平。第一,大型养猪场应从以顾客为导向的种猪选育种工作做起,致力于使各个品种的种猪各项性能和指标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投入相应的资金,引进优良品种,建立种猪繁育体系;通过科学的选育种技术,坚持不懈地进行品种的改良,提高各品种种猪各个世代的性能和经济指标,不断探索最佳的品种组合。当今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猪应激综合症基因、窝产仔数位选基因等诊断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大型种猪场育种中应用。大型养猪企业的管理者应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及时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工作,使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处于领先水平,逐渐形成企业高质量的的核心产品。第二,重视种源的净化工作。近些年,我国种猪业发展迅速,养猪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饲养量增加、密度加大、进出口贸易频繁。由于现代化的科学养猪技术跟不上,给猪病的发生提供条件,近年来疾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流行疾病依旧威胁猪场安全。如部分省市的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弓形体等时有发生,猪蓝耳病、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等疾病严重影响猪场的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引起的所谓猪高热综合征,导致养猪业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抓好猪病防制和净化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二是采取综合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我国母猪存栏量约为4600万头,虽然生产水平较前些年有所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养猪场依靠提高市场价格获取利润的空间已很小,但通过应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却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只有应用现代养猪技术,如“全进全出”、人工授精、现代营养科技等是目前规模养猪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必须依靠现代养猪技术,提高生产水平。例如一个万头猪场,肉料比提高0.1,一年就可多消耗饲料10万千克,按2.6元/千克计算,即可加大成本26万元;因此,成本领先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种猪企业的管理者应及时更新观念,近年来,驱虫的观念、提防霉菌毒素的观念,消毒的观念,猪群保健的观念已在养猪生产中初见成绩。
三是提升养猪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最大目标的理念,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大型养猪企业应导入市场营销新理念,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制定猪场的营销策略,对种猪、商品猪及肉类市场进行细分,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市场,做好品种改良工作;重视猪肉产品的安全性,严禁使用激素并确保没有药物残留,从源头做好顾客满意的工作,为消费者提高安全、优质的肉品,以质取胜;做好种猪产品技术服务工作,形成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形成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提高销售和服务质量,从各方面确保企业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满意的目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以顾客满意来实现顾客忠诚,为种猪、商品猪的销售培育竞争优势。培育忠诚的顾客链,使企业拥有对本企业产品从品牌认知到价格认同的顾客群体,才能使得猪场商品猪和种猪产销两旺。这样的顾客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四是以人为本,强化企业人才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人员管理机制创新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企业所需的各种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真正营造起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的企业良好内部环境。作为养猪企业的管理者,应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并想方设法为科技人员创造机会,支持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将科技理论基础与专业实践技能共同提升,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种猪场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应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和福利条件,使猪场人员生活质量极大提升,使猪场在吸引、留住人才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到猪场工作,从而形成了企业精英荟萃的良好局面,使种猪场能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五是提升种猪企业的生产实施能力。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提高猪场生产一线的实施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水平需要通过产品来展现,而生产能力则是关键,因为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取得产品质量竞争优势和成本竞争优势。
六是提升种猪企业的组织协调和持续改进能力。种猪企业还可以通过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使种猪产品从选种育种、原料采购、养猪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而且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巧融入企业的核心能力中,提高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
企业必须具备 “持续进步”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经营。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在经营活动中应不断检讨,发现失误并及时更正,使企业能不断进步。力争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更进一步;不断改进,并把做完的事形成系统的方法,可以使企业从失败步向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从种猪企业应不断加强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为种猪使用者提供满意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长期坚持,从而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对高质量种猪产品的需求,构成大型种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视种猪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据测算一个存栏万头的肉猪场,日排粪尿、污水量近100吨,相当于1个5~8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排放量。猪场排放的污水化学需氧量 (COD)、5日生化需氧量 (BOD5)和悬浮固体物 (SS)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53倍、76倍和14倍。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养猪场造成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猪之路、减少猪场污染已是养猪业的必然选择。
在实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走生态养猪之路,注意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养猪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倡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如猪-鱼结合、猪-果 (果林)结合。综合利用既能解决污水问题,又能提高综合效益。养猪企业应选择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发展养猪业,并远离工业发展区、居民区。猪场所在地有足够的山地、鱼塘对污水进行处理。在生产工艺上宜采用节水工艺、干清粪、勤打扫、少冲栏,将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到最低。污水应先用固液分离机和沉淀池,除去猪场污水中的固体成分,再经过隔渣过滤-沉淀-厌氧-曝氧后,经多级生物氧化塘净化;有条件的亦可建沼气池,收集沼气利用。干粪经发酵、污水经净化处理后都可进行资源化利用,用于种植业和渔塘养殖,进行综合利用,实行养殖业和种植业、水产的良性循环。
二是培育环境竞争力,形成企业竞争新优势。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正逐渐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赋予企业竞争力新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浪费型的消费模式,建立新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一思想正在被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接受,并已经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社会压力,正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市场方向。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绿色产品的认同,产品的环境指标、环境标志、生命周期等已成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生产经营者、商品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开始出现环境质量概念,环境质量已经变成企业新利润的一个来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绿色”的话题一再为人们所重视。对于养猪生产者来说,生产无残留、无污染的天然绿色畜产品是当务之急。有条件的大型养猪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以生产绿色猪肉为目标,规范饲养管理规程,通过加强对种猪选种、饲料加工、饲养管理、检测体系保证、屠宰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过程的控制,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猪肉,为消费者提供超值产品,与同行业的其它企业形成产品差异。
猪产业链中的条块分割十分明显,养猪生产、生猪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这四个环节中养猪生产是风险最大的一环,经常出现周期性的亏损。大型养猪企业应利用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延长养猪企业的 “效益链”,培养一大批紧密型合作和松散型合作的养猪户和养猪场,并与肉类加工企业合作,向商品猪和肉类加工方向发展,从种猪-商品猪-建立生猪交易中心-肉类深加工-产品保鲜-连锁经营等方面形成产业链,发展猪产品的精深加工,生产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优质产品;实施终瑞市场拉动战略,带动千家万户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的绿色产品产业链,以质量和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如广东白石猪场凭良好的质量和在当地的优势,在中山市经营连锁猪肉超市,开拓终端售销市场,在生猪价格低、饲料价格高涨的时期,仍然取得较好效益。大型养猪企业还可向河南“双汇”集团学习,向肉类深加工方向发展,生产香肠等肉类制品;也可与营销企业 (如食品部门)联合或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注意培养潜力争取政府支持。面临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形势,种猪企业应利用好WTO中关于农业的相关政策,例如: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中 “绿箱”政策的规定,国家在农业科研、品种培育、疾病防治、技术推广与咨询、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是合法的;而现在 “绿箱”补贴占我国整个农产品补贴的三分之二以上。种猪企业应联合起来,争取政府加大对养猪业的扶持力度,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补贴政策的扶持。
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养猪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谨慎对待,对企业发展战略误区应尽早识别并加以防范。企业应不断的检讨自己,善于总结,使企业在战略上不出现重大失误。领导企业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我国的养猪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养猪技术,强化管理,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树立 “微利”竞争意识,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