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 李玲
低碳经济:危机之后产业复苏的引擎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还余波未平,随着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正式走上了世界舞台。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减排指标和减排援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一场“低碳战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同时也加快了全球经济迈向低碳经济的步伐。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成为金融危机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复苏的引擎。
我国未来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抓住“低碳经济”这一新契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实现产业的“绿色”突围。
高新技术产业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生物与医药等领域高速发展,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争当低碳经济急先锋,领跑低碳时代。
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太阳能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产品生产国;已成为第四大风力发电市场;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
随着新材料与信息、能源、医疗卫生、建筑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新材料产业将成为低碳时代的生力军。据估计,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美元。我国目前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据预测,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增长速率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到2012年有望超过130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的作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稳步扩大,我国已经迈入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行列,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
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无疑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碳交易:争夺新型产业主导权的战争
当前,发达国家采用大量的新能源技术,能源利用效率高,减排空间小,因此平均减排成本很高。而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减排空间大,相对成本也低,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价差。这就使得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成为了碳资产,碳交易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碳交易的产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新型产业主导权的争夺战,美国、欧盟、日本早已在新型产业特别是在新能源产业上进行了战略布局。
在发展新型产业问题上,欧盟率先出击,为推进低碳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美国也处心积虑地拉起了低碳经济的大旗,推出了“能源新政”。日本更是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计划使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减半;到2030年,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五分之一。
中国是未来碳交易最有潜力的供给方,但定价权却掌握在欧美手中,无形中沦为了卖“碳”翁。发达国家甚至以低价购买了中国创造的减排额后,经过包装、开发成为新的金融产品,再以更高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一来,中国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反倒被欧美吃尽,自己却只能喝“汤”。
究其根源,是因为目前中国尚没有国际性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的价值标准和评估[排放贸易机制(ET)、“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 EST)、清洁发展机制(CDM)]都是别人制定的;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碳战争”,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立足长远、突破当前困境的重大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突破三个瓶颈。
第一,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新能源及新材料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还主要靠引进,严重制约了产业后续发展。第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制约。我国正处于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工业比重较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耗量大。同时,存在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现象。根据发改委统计,GDP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缺乏国际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和机制。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澳洲的澳洲国家信托(NSW),中国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的“熊猫标准”应该加快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碳交易市场。
当前的国际合作机制仅有多国基金机制(MF)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两个渠道,且存在缺乏国家层面协作、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配置和技术支持缺乏承诺约束等问题。并且我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离真正意义上的交易还差得很远,在交易成本和定价权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需要寻找出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机制。
增设第三协作减排机制即“国家间协作减排计划”(ICP)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规模减排和参与全球碳交易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一双赢机制,不仅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真正获得资金投入和技术转让,而且还可以使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目标,以及通过减排和低碳经济技术获益。这样,通过ICP这一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框架下,真正参与到全球减排和国际碳交易中来。
低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未来之路
低碳之路无疑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可以降低单位能耗提高能效。对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而言,走低碳之路的实质就是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低碳技术,从而降低单位能耗,提高能效。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创新重点为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是针对降低重化工行业等传统产业单位能耗的新技术。另一方面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家间协作减排计划(ICP),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
其次,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要逐步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与此同时,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特别是对能源消耗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新技术的采用等方法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碳产业的产业链条低碳化,从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开始注重低碳概念的融入,到下游生产制造、销售环节减少污染排放,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再有,迫使寻找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由于主要传统能源将在几十年后枯竭,且其利用会导致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寻找新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当下着重开发利用的主要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和氢能等。主要开发利用太阳能如何高效转化为热能和电能;如何利用风能实现风力发电、风力助航、风力制热;如何利用生物质能实现沼气燃气、生物质能发电,生产生物质固体燃料和生物质液体燃料;如何安全高效地利用核能发电、提供动力等。
最后,需要改革生产流程和工艺。通过改革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工艺,使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销售、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如对那些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品进行改进设计。同时,开发和选用无害环保的原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改革不合理的生产流程,改变设备布局与生产线,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的新型生产流程,以减少生产物流中原材料和产品的损失;更新工艺,实施自动化控制,对局部的关键设备进行革新;并通过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实现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