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杰孔
一、 求“准”——针对高考研学情
1. 重视《考试说明》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增加的内容,大胆丢掉删减的内容,迅速适应表述变化的内容。
2. 关注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领会试题的形式、切入点和解题思路,理解试题常用词语的含义与区别,掌握参考答案的解题套路和规范措辞。
3. “小字不可小视”,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说明》内容和教材中的楷体字(俗称“小字”)部分、注释、插图、引文等。
4. 注意命题的切入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反映现实问题和热点事件;利于考查探究能力;体现学术发展方向;符合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关注人文精神和素质的考查。
二、 求“实”——夯实基础抓主干
1. 目标——全面、系统、准确、牢固。
全面:全面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知识点,不能厚此薄彼。
系统:纲举目张,将目录烂熟于胸中,构建一个有机的系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点间的“互动”。
准确:忌张冠李戴、模棱两可。
牢固:死记硬背要不得,但“背”硬“记”死少不得。
2. 方法。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搞清每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外延,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与其浅“耕”十遍,不如深“挖”一遍。
填漏补缺,大胆取舍;质疑问难,融会贯通。大胆删除非重点知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三、 求“活”——重组知识构专题
1. 大胆取舍,筛选专题知识。
不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大胆舍弃。符合高考要求的内容,要全面占有。如主干知识,尤其是能贯通古今中外的内容,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明传承等;易于和政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内容,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区域集团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即历史与现实联系结合的问题,具有史实性与人文意识的问题,如聚焦民生、儒家思想、奥运、民族精神等。
2. 专题宜粗不宜细。
复习专题时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可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两部分加以整合成西方的政治制度。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史实、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
3. 专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
淡化宏观的理论色彩,重视史实的梳理、归纳、提高。以具体知识的认识为主,多注意“宽度”,少强调“深度”,“多挖沟”“少挖井”。“以大划小”就能“以小见大”,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思维过程,对提高复习效率大有益处。
四、 求“联”——学以致用勤迁移
1. 将史学理论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意把有关的史学理论知识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有机地渗透到历史复习过程中去。
2.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应注意清朝前期的逐步闭关锁国到晚期的被迫对外开放,新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等内容的前后联系。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古代东西方的政治文明以及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等。
3. 引导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反思,架设历史与现实间的桥梁。
历史问题现实反思。如中国政治民主化问题、经济近代化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等。
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如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及时转化优秀科技成果;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 加强政史地三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对历史现象、概念要善于从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如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等。
五、 求“新”——开放纳新重探究
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命题专家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近几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化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亮点。近两年研究性试题或是隐性,或是显性,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试卷当中,并成为高考命题的另一个新亮点。
六、 求“强”——提高技能多演练
1. 强化模拟演练——突出三性。
① 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热点和规律的总结。
② 适应性:与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命题形式和试题难度基本一致,通过模拟演练逐步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
③ 适量性:每次训练都要有的放矢,做到精选、精练、精评,去粗取精,难度要尽量接近高考,题量不宜过多,要针对薄弱环节,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2. 注意三点。
① 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② 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认清自身缺陷,明确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③ 注重方法,培养解题能力。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训练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等。
3. 强化思维训练。
注意训练以下思维方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演绎法、逆向思维法、综合分析法、类比推导法、发散性思维法。
七、 牢记“三看三思” 和“四要、四不要”
1. 选择题审题“三看三思”。
①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② 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 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细一点,一个简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那里写到那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① 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
② 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③ 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很清晰,同时便于老师阅卷,也易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