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亮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 陕西西安 710043)
黄土梁峁区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甘肃、宁夏等地,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图1)。下伏基岩往往与地形的起伏相吻合,且地质条件复杂。由于地表覆盖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风积黄土,基岩及构造在地表出露较少,给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
图1 黄土梁峁区
针对黄土梁峁区的地形地质特点,结合某铁路隧道工程,有针对性的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地质勘察方法,基本查明了该隧道的地质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长约400 km,设计时速350 km。该隧道工程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起讫里程为DK853+986~DK856+595,全长2 609 m,为双线隧道,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65 m。
隧道地貌属黄土梁峁区,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冲沟发育,沟深坡陡。地面高程1 710~1 890 m,自然坡度在20°~30°之间。
隧道地处陇西系内旋褶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在区内表现为差异性整体抬升运动,山地断块强烈隆升,盆地相对下沉,形成现今的地貌态和格局。
该隧道地层由新至老包括了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上第三系泥岩、二叠系上统砂岩夹板岩、下元古界片麻岩等地层。
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无地下水发育,沟谷内仅在雨季有少量地表水径流。
主要采用航片判释、地面地质调查、物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勘察工作。
根据航片判释,隧道基本被全新统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所覆盖,基岩仅在隧道进口山坡坡脚及隧道中部深切沟谷底部有出露。出露岩性推测为片麻岩和砂岩,需进行实地验证。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航片判释成果,地面地质调查采用沿线路调查和区域重点地质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查明地层岩性特征,基岩出露处岩层产状、风化程度等情况。
隧道进口坡脚出露下元古界片麻岩,青灰、灰白色,强风化为主,节理发育,岩层产状为NS/80°W;隧道中部DK855+600沟谷底部出露上第三系泥岩及二叠系上统砂岩夹板岩。泥岩具水平层理,砂岩夹板岩产状为N40°E/60°N。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以地壳表部岩、土的物理性质(如电、磁、声、光、热、密度、弹性、放射等)的差异为理论基础,用物探仪器探测地下天然的或人工的物理场变化,借以查明地层、构造,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水文地质参数的一种勘探方法。物探具有工效高、成本低、应用广、透视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有条件性、多解性等局限性。
物探方法包括电法勘探、弹性波勘探、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核磁共振法等,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针对该隧道工程特点,物探工作采用高密度电法沿中线贯通隧道,并在进出口部位用地震折射法验证。高密度电法使用仪器为GEOPEN公司的E60BN电法仪,电极距10 m,96根电极;地震折射层析法使用仪器为瑞典RAS-24数字地震仪,道间距10 m,完成504个炮检点。
表1 各种岩土电阻率及纵波波速
依据岩土物探参数(见表1)综合分析,划分地层,绘制物探地质纵断面:
(1)表层覆盖层波速范围为300~800 m/s,电阻率ρ=50~200 Ω·m,深浅不一,在5~100 m间,主要为黄土。
(2)表层下有一波速范围为1 100~2 300 m/s的层,电阻率ρ<30 Ω·m,结合地质资料,推断为第三系泥岩,最大厚度可达60 m。
(3)最下面为二叠系砂岩夹板岩和元古界片麻岩。二叠系砂岩夹板岩的电阻率ρ=50~300 Ω·m,波速范围为2 800~3 500 m/s;元古界片麻岩的电阻率ρ=50~300 Ω·m,波速范围为5 000~6 000 m/s。DK855+100处推测为片麻岩与砂岩夹板岩接触带。
在高密度电法反演图中发现,DK855+900附近洞身位置电阻率明显降低(见图2),推测可能为隐伏的断层接触带,岩石相对破碎。
图2 电阻率法成果
根据地质调查和物探成果,有针对性的布置钻孔的位置。在隧道进出口布置两个钻孔,浅埋段布置两个钻孔,地形变化处布置两个钻孔,并在物探推测断层位置DK855+900处布置一个钻孔,在物探推测片麻岩与砂岩接触带处布置一个钻孔。共完成钻探10孔,钻探深度904.6 m。各孔均取岩、土样进行土工试验,其中取原状土样共计36组,岩样共计6组。各孔均进行原位试验,其中标准贯入试验共计93次,动力触探试验23次。
通过岩芯鉴定、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对隧道洞身岩层的岩性有了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认识。地层岩性特征如下。
砂质黄土(Q3eol3):浅黄色,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洞身顶部,厚度10~120 m,成分以粉粒为主,手搓有砂感,具孔隙,土质均匀,稍湿—潮湿,稍密—中密,Ⅱ级普通土,σ0=150 kPa,具有Ⅲ级自重湿陷性,湿陷土层厚度10~16 m。
泥岩(N1Ms):棕红色,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泥质胶结,泥质结构,层状构造,成岩作用差,强风化,Ⅲ级硬土,σ0=300 kPa,弱风化,Ⅳ级软石,σ0=400 kPa。
砂岩(P2Ss):青灰—紫红色,层状构造,中—细粒砂状结构,泥—铁质胶结,含钙质泥质砂团块,节理较发育。强风化,Ⅴ级次坚石,σ0=600 kPa;弱风化,Ⅴ级次坚石,σ0=800 kPa。
板岩(P2sl):浅灰—灰黑色,成分为长石、石英为主,片状结构,层状构造,锤击声脆,不易破碎,强风化,Ⅴ级次坚石,σ0=600 kPa;弱风化,Ⅴ级次坚石,σ0=800 kPa。
片麻岩(Pt1Gn):青灰—灰白色,局部肉红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及黑云母,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节理发育,Ⅴ级次坚石,σ0=600 kPa;弱风化,Ⅴ级次坚石,σ0=800 kPa。
根据钻探成果对地层的划分进行进一步的修正,绘制隧道洞身地质纵断面(图3)。可以看到,对于物探推测的DK855+900处的隐伏断层在钻孔中也有揭示,并根据岩芯擦痕判断为逆断层;元古界片麻岩与二叠系砂岩的接触带与物探推测也基本一致。
图3 隧道洞身地质纵断面
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地层的纵波波速,可以对隧道围岩等级进行划分(见表2)。
表2 隧道洞身围岩等级
黄土梁峁区一般被厚层风积黄土覆盖,地质情况往往不能在表面发现。隧道工程作为地下工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影响很大。黄土梁峁区隧道工程的地质勘察,应当采用综合地质勘察方法。
特别是物探方法的使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用于了解地层分布,发现隐伏的地质构造,而且可以结合岩层物理参数,为划分隧道围岩等级和岩土施工工程等级提供依据。在物探的基础上进行钻探工作,并对物探成果进行验证甚至再分析,从而使其在工程勘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1]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TB10012—2001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3]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4]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5]赵文星.综合勘探在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07(3):92-94
[6]GB/T 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
[7]黄潘,王传雷.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6(3):503-506
[8]许亚军,李齐闵.浅议地质综合勘察在金洞隧道中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3,23(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