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认知与研究——以大运河山东德州段为例

2010-05-21 11:15谭徐明王英华万金红张念强
关键词:德州大运河运河

谭徐明,王英华,万金红,张念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所,北京 100048)

1 研究背景

对大运河遗产实施保护势必影响或改变其在用河段现有的功能。在遵循大运河工程可持续利用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下,建立文物部门、水利部门、地方政府和民众共同遵守的准则,是大运河规划的目标,也是编制者肩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

中国特有的地理和河流水文条件,决定了大运河不同河段工程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因此决定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艰巨性。运河工程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是其逐渐与天然河湖分离、不断适应或改造区域自然环境的过程。留存至今且仍在发挥作用的中国运河中历史最短的有700多年(通惠河和北运河段),最长的则超过2000年(淮扬运河和江南运河段),经历了从开凿到形成工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1]。作者在编制大运河德州段保护规划时,制订了如下技术路线(图1):首先从历史沿革入手,理清其工程演变脉络;结合现场调研,摸清其现状情况;然后从运河的区域自然与水文水资源特点入手,分析其工程技术特点。基于此,在世界文化遗产评估标准的框架内揭示本段运河的遗产价值,研究维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措施,进而完成符合运河遗产保护要求,适应区域自然环境,具有展示和旅游等多方面效益的大运河保护规划[2]。

2 基于自然、水文水资源特点与技术独特性的遗产价值分析

山东德州段是京杭运河南运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地势平衍的华北平原东部,是河北和山东的界河。南运河是海河南系的干流,20世纪70年代后断航,且经常断流,主要用于输水、排涝和防洪。德州段运河没有与天然河流交汇的枢纽工程,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的会通河和卫河。河道沿线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较少。

德州地势为西南-东北向,海拔高度从32.6~5.3m,地形比降一般为7‰,河水自南向北流。华北平原为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83.9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丰枯水位变化极大[3]。德州段运河为海河南系的干流,是汇集海河南系各河流的行洪通道。德州区域内的运河以四女寺枢纽为界,枢纽以南称卫运河,以北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的沿革及工程特点如下:(1)德州段运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一段,其后经1000多年的沿变,成为海河南系干流南运河的一段。其河道为连续弯道,没有一处拦河节制工程。在河道凸岸分布有险工96处,另有保护河岸和滩地的其他河工建筑。民国时期以及1958年和1972年卫河航道改造过程中实施过裁弯取直工程,致使河道长度减少26%。但是四女寺枢纽以下即南运河弯道保存完好;(2)由于海河水量年际差异较大,本段水道上的水柜——恩县洼对于运河水量调节和防洪安全尤为重要。恩县洼原为隋代的塘泊,北宋筑堤(陈公堤)形成季节性蓄水湖泊[4],面积约325km2,为海河南系国家级蓄滞洪区,曾于1954、1955和1963年3次启用[5]。受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限制,恩县洼没有较大的建筑,地形地貌保存完好;(3)四女寺和哨马营两处减水坝是京杭运河上工程规模较大的节制性枢纽工程,曾经是海河南系干流的关键性分洪工程,南运河洪水由此直接东排入海[6]。古代四女寺减水坝是现代四女寺枢纽的基础,哨马营减水坝已经废弃;(4)德州段河道沿线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较少。德州城内的苏禄王墓为本区域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德州城区的货运仓库及四女寺枢纽附近的现代废船闸,它们是历史时期运河水道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干道的证明。

根据本段运河的自然和水文特点、以及工程特点和现状,对德州段运河遗产的价值评估结论如下。

(1)技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规划的科学性以及水工建筑的区域特点方面。

德州段河道不设一闸,水道以弯道形式得以延长。以南运河为例,在连续弯道的河段,通过弯道设计使其直线距离由25km延长至45km,比降则降低0.07‰。以弯道延长水道长度,既可降低河道流速,提高航道质量,又可蓄滞部分洪水。弯道设计和人工坐弯是京杭运河工程规划上的主要特点之一(图2)。

恩县洼作为运河的水柜,兼具蓄滞洪水和供水的功能,历史时期为本段运河提供了较好的水源保障,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区域环境和独有的景观。

恩县洼水柜和水道的人工坐弯设计,满足了南运河大洪水时的行洪需要,并最大可能地保障了运河水量,延长了年内漕运时间,提供了优良的通航条件。德州段运河工程规划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所在区域地形和水文水资源条件恰到好处的利用,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和最少的维护成本满足了通航的需求。

四女寺减水坝和哨马营减水坝是南运河泄洪的工程枢纽。这两处坝闸式的工程型式用以汛期泄洪,在运河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减水坝的砌石结构则是元明清时期水工建筑的代表,反映出工程技术的区域性特点。

(2)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地位,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方面。

德州段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隋永济渠,即便从元代开通南北运河算起,它至少也有700年的历史。它汇集了海河南系各主要支流及会通河,水源多为高含沙量的河流。其工程特点决定了管理的重点为常规性的疏浚维护和汛期管理,正是这样的管理方式提供了运河持续运用的佐证。沿岸一些村落的发展与衰落等与运河河道维护、运输管理的基层组织(浅铺和驿站)有着继承关系。如在明弘治年间设置的浅铺中,有的即发展成村落并延续至今,如现德州市区的九龙庙、八里屯等[7]。持续性的经营赋予了本段运河的历史价值:运河的运用对德州区域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表现区域民俗(饮食、村落)和水文化的影响。

3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修复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运河保护研究

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需要沿线文物、水利、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通力合作,这就需要对遗产的价值达成共识,从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角度出发。作者对德州段运河遗产的规划定位是:以维持运河工程本体的真实性为目标,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其历史环境的保护、景观环境的完善和水环境的修复。

通过对德州段运河自然与水文水资源特性和遗产价值的分析,确立了德州段运河保护规划的关键内容与规划项目,主要包括:(1)河道的保护;(2)水边岸域工程设施的保护;(3)恩县洼生态的保护;(4)水质的管理与监测;(5)运河防护林与滩地植被的保护与培育;(6)哨马营减水坝考古;(7)展示与旅游。

基于文化遗产的区域特点,在对德州段运河传统工程技术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各规划项目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要点,具体如下。

(1)河道和岸域保护。河道断面和弯道特征是德州段运河遗产核心价值的体现。它以最少的工程措施解决了防洪、蓄水和供水等问题,并改善了通航条件。为此,河道和岸域保护的工程措施应主要针对河道断面和弯道特征进行规划。因而,在河道岸线保护和水边岸域保护规划项目中,采用了传统的河工技术,即采用缕堤、格堤巩固河道岸线、滩地,而堤工材料则主要采用木桩、抛石和铅丝笼等水工构件(图3)。传统河工结构不仅能够维持岸线稳定,还具有良好的消能效果,利于落淤固滩。该规划项目的实施,不仅可实现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展示,还可实现河道历史环境、景观环境的保护或完善。

(2)防护林与滩地植被的保护与培育。在岸域(堤防和滩地)保护项目中,作者在研究了历史时期德州段运河防护林的树种及其管理特点后认识到:历史时期,德州段运河防护林是作为河工材料来源而加以管理的。因此,该段运河沿岸林地和滩区植被保护措施选择的空间较为宽松。基于德州段运河植被的现状,在规划中提出运河植被的培育以本地植被为主的方案,最近10年来部分堤段引进一些速生但病虫害较多的树种,应逐渐代之以植物病虫害较少的树种,恢复运河原有的生态景观。

(3)恩县洼的保护与利用。关于恩县洼保护与利用的方案最初的设想是恢复湿地和开发旅游,但需搬迁少量居民。在与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德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中,又作了修订,提出运河生态区保护项目。恩县洼蓄滞洪区很少启用,目前洼内人口仅2万余人。受蓄滞洪区管理办法的制约,区域内以农田和林地为主,汛期有区域洪水汇集,形成洼内季节性湖泊。恩县洼良好的自然景观可以通过对运河的保护而得以延续,这将是南运河遗产展示和旅游方面最具潜质的区域之一。

4 结语

在德州段运河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对该区域自然特性的认知,深刻把握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对其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一过程对于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极为重要。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京杭大运河是由跨越不同流域的人工河段组成的工程体系。每段运河都有其独特的规划和工程类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根据运河的特点,按河段考察区域自然与水文水资源特性。只有经过这一过程,规划编制者才能把握本段运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特点,从而对本段运河的遗产价值加以客观科学的阐述;(2)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核心是保护项目的规划。就大运河遗产保护而言,保护的主体之一是水道岸域的历史环境,而历史环境是通过工程设施、植被、景观和水环境等来体现的。就德州段运河而言,保护的重点是河道岸线和堤防、滩地。保护项目应首先考虑传统河工技术的应用以及植被的本土化。此外,还必须有区域水资源补充、水质监测和处理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通过这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可以达到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从而实现历史环境的适度复原,实现工程遗产、景观品质与旅游价值的提升等方面的多赢;(3)德州段运河同为海河南系干流,具有洪枯水量差异极大的特点。连续弯道、减水坝等是体现德州段运河遗产价值的关键工程;标准较高的堤防、本土化的滩地岸域植被,及蓄滞洪水的恩县洼是德州段运河历史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目前,运河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恶化,河道基流量不足等。鉴于此,本规划的核心是水利工程的保护和运河历史环境的修复。

[1]谭徐明,于冰,王英华.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特性与核心构成[J].水利学报,2009,40(10):1219-1226.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大运河山东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9.

[3]山东省德州地区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德州地区水利志[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4](清)汪鸿孙,刘儒臣.宣统重修恩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漳卫南运河志编纂委员会.漳卫南运河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姚汉源.京杭运河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7](明)王琼.漕河图志[M].姚汉源,谭徐明校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德州大运河运河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在德州,电力经纪人帮你选电!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