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体育学院 陈养胜
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比赛中运动员斗智斗勇,较技较力,拳腿交加,击摔并进,展示着散打项目的独特风采。优秀散打运动员都需经历漫长、系统的训练,才能逐步成长,既要提高体能、技能、智能、战术意识、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又要培养顽强拼搏、刻苦训练的体育精神。随着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运动量和强度也逐步加大,对抗性进一步增强,各种伤病随之产生。运动损伤是运动训练的一大障碍,直接影响运动技能的获得,限制比赛中技战术的正常发挥,严重阻碍运动员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市10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国际武英级2名,武英级5名,一级3名;7人为正架式,3人为反架式,即左撇子),对其踝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供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
由表1可知,上海市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踝关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多者达4次,最少者1次,平均每人2.4次。损伤程度最严重的是骨质增生、撕脱性骨折,共4人,处理方法均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他6人是外侧韧带拉伤,伴有肿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是2人石膏固定,4人用冰敷、超短波和伤药外敷等。根据左、右踝关节损伤区分:左踝关节损伤9次,右踝关节损伤15次。按散打拳架(基本姿势)站立支撑脚区分:前支撑脚踝关节损伤3次,后支撑脚踝关节损伤21次。由此可见,上海市优秀散打运动员踝关节损伤次数较多,伤情较严重。为进一步了解踝关节损伤的发生时间,将训练课分为3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分析。调查发现,上海市优秀散打运动员踝关节损伤主要发生在基本训练部分,共18人次,占75%;准备活动部分4人次,占16.7%;结束部分2人次,占8.3%。基本训练部分中接触性训练(指两人配对,拳腿击打直接接触对方的身体)导致踝关节损伤的共12次,占66.6%,是引起踝关节损伤的关键所在;实战训练(指单项对抗、专项实战和教学比赛等)、打靶训练(指打腿靶、拳靶和打沙包等)和非接触性训练导致的踝关节损伤为3次、2次和1次,分别占16.7%、11.1%和5.6%。
调查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可知,场地因素导致踝关节损伤的共10次,占54.2%;疲劳因素导致损伤的共3次,占12.5%;注意力分散、技术错误、双方实力悬殊引起损伤的均为2次,各占8.3%;因准备不足和其他原因损伤的各1次,占4.2%。
调查显示,上海市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踝关节损伤次数较多,程度较严重,绝大多数损伤集中在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基本部分是训练课的核心,内容丰富,方法、手段多样,训练负荷及强度较大,技战术变化多,节奏较快,攻防次数紧密,步法移动频繁,致使运动员受伤的概率远多于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
导致踝关节损伤较多的是接触性训练。接触性训练一般是技战术对练、条件实战、模拟实战以及强化某些特定技战术的练习,都需运动员有肢体接触,以便更好地体会和掌握技战术的攻防要领。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思想要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步法快速灵活,出击明确高效,攻防果断及时,对练激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踝关节损伤。
在踝关节损伤的原因调查中,场地因素导致的损伤占半数以上,远大于其他因素。一般情况下,散打训练场地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通常用5-8cm厚、1m×2m的榻榻米拼制而成,表面用皮质盖单罩盖,使场地平整、使用、美观。就目前而言,上海市很多训练单位的硬件设施滞后,场馆条件达不到要求。上海市散打队训练场地多处存在不平整和连接处缝隙过大问题,原因是上海市散打队训练场地的保护垫(榻榻米)使用年限太久,榻榻米经过多年的热胀冷缩和反复踩踏已严重变形,多处出现凹槽,致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损伤踝关节。疲劳、实力悬殊、技术错误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踝关节损伤也占一定比例,这是由于散打训练中会经常变换陪练,以适应不同的战术打法,有时为了制造难度,教练员有意安排实力较强或级别较大的队员进行陪练,稍有不慎,极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此外,后支撑脚踝关节比前支撑脚的损伤次数多,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防守后退过程中很难预知身后的场地情况,容易踩入场地的凹槽处;而前支撑脚在视线范围内活动,步法落点明确,预知性强,故踝关节损伤次数少。
散打训练场地必须要有一块平整的榻榻米保护垫,同时注意榻榻米热胀冷缩和反复踩踏后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运动员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攻防进退过程中注意周边坏境。加强踝关节的准备活动,以更好地适应基本部分的对抗强度和节奏。加强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提高抗压能力。避免疲劳训练,合理搭配陪练队员。踝关节损伤后要抓紧治疗,防止损伤加深。
[1]王晓.对跆拳道运动员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3)
[2]赵光圣,陈国荣,周金彪,等.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模式与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