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补”:没病硬找病

2010-05-14 18:26樊正伦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偏性补药毒副作用

樊正伦

在中医里面,“恶补”这个词儿实在是司空见惯。春夏秋冬,人人都在进补,食补药补,忙得不亦乐乎。且慢!你真以为你的胃是锅炉,塞什么补品都能消化掉?

◎养生不是滥用药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有的患者到我这里来,说他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于是问:“那你一天都吃了些什么呀?”我听到的答复无非就是他早上吃了什么药,中午吃了什么药,晚上吃了什么药,药名讲了一大堆……我听了顿时无语:胃里面都装了那么多药,人还能吃饭吗?人长大靠的是吃五谷杂粮,可不是靠吃药!

事实上,这些患者虚弱的体质并没有因为如此“进补”而转好。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无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只有体质虚弱的人,才有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养生,重在补虚。

◎中药的“三分毒”在哪里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能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所有可能的毒副作用。

而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性会有差别。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病理状态),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佐料也包括在列。相对而言,平性(属性比较温和)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

◎药补也忌“偏”

中药用对的时候,可“以偏制偏”,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补阴药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血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使腹部发胀,这些都是滥用药物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使用注意事项或中药参考书。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行家等等。

◎合理药补,先问脾胃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药罐子”病人,虚不受补,正是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出了问题。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在早些年,没有吊针、无法打点滴,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兼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所以,对待这些人,用药当以健脾“打头阵”,然后再在健脾治疗中,添加补虚扶正的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进“恶补”的怪圈。

猜你喜欢
偏性补药毒副作用
氟苯尼考的毒副作用及其在猪临床上的应用
洗脚泡脚胜过吃补药
独行菜抗逆相关转录因子LaDREB密码子偏性与进化分析
滥用补药祸非轻
看待中药毒性 厘清三大误区
白补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密码子偏性分析方法及茶树中密码子偏性研究进展
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
静心的毒副作用
静心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