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人侵犯时,目击者越多,获得援助的概率就越低?
如何让一个陌生人救你?确实,本不该提出这样的问题。可我们都注意到,即便在一群好人中间,我们也不安全。或许你也曾在马路上当街受辱、受威胁,却没有人来帮你……好在最后虚惊一场,安然无事。但是,有些人,比如林玲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林玲在一个并不算很晚的时间、不算偏僻的路段,被一个流氓当街奸污了。而整个受凌辱的过程长达30多分钟,至少有前后不下两栋楼的居民听到了她的呼救声,而至少有3~5人目睹了部分施暴行为。可是,谁都没有打电话报警。当警察最后赶到现场的时候,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众人围观”时无英雄
人们真的都是这么漠然?两栋楼的居民里就没有一个勇敢而正直的英雄?
然而,心理学家却认为,事实上,就个人而言,面对别人的痛苦,我们既不自私,也不冷漠。研究人员曾进行这样的实验,在单独一个受试对象面前佯装不适、引起一场假火灾或假事故,这个人立刻会求救或直接给予帮助,几乎100%的受试者都会如此反应。
问题出在这些心地善良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结群带来的并不是相互激励,而是相互麻痹。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独自一人目击别人行凶或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受害者或病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所以我们采取救援。相反,知情者越多,每个人的责任感就越弱。我们会想有人已经或马上就会行动,并会对自己漠然处之的态度更为宽容。
■要正确、有效求救
那么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应当从这些研究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其实,一些简单的办法就可以立刻唤醒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超级英雄。
要避免这种责任感的分散,最理想的就是将这一责任感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确定一个援助者。我们可以用手指着他,并盯着他的双眼截住他:“你,先生,对,就是你,救救我!”
某些场合尤其不利于自发救援行动的产生,特别是当人们对危险的真实性有所怀疑的时候。躺在街道当中的流浪者,他是奄奄一息了,或者只是烂醉街头?一对男女在吵架,是可能会导致可怕结局的陌生人之间的争执,抑或只是两口子拌嘴?为了确定这里真没有问题,最好向当事人了解一下情况。但通常我们不会这么做,生怕误解了表象而自讨没趣……
因此我们迟疑不决,假装漠然,用眼角余光观察其他路人的态度,为自己的疑问寻找答案。糟糕的是,通常其他人恰好抱有同样的心态。结果每个人都被他人的行为所迷惑,错误地认为情况并不紧急。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的试验:如果受试者独自一人看到浓烟从门下逸出,那么他在75%的情况下会报警;3个目击者在场,那么只有在38%的情况下会报警;而假如3个目击者中2人是“托儿”,装出什么事也没发生的样子,那么报警的概率就只有10%了。
所以,当你万一遇上麻烦时,要避免让路人长时间犹豫不决,必须迅速消除困扰着他们所有人的疑问。明白地告诉他们——是的,你处于危险中!是的,他们可以救你!为了指出你的危险处境,没有什么比这句经典的“救命啊”更直白了。事实上,很多实验证明,当情况明摆着危急时,行人不管是1个、2个还是1000个,都会跑来救助受害者。
为了加快救援行动,如有需要,请明确求救的原因,并告诉别人怎么做才能帮到你。这时候就不要再扭扭捏捏地了,相反,夸张点倒不要紧,别人的嘲笑是不会要你命的。紧急时,请用这些经典语言——
“快,叫救护车!”
“救命啊!”
“救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