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具商神话的破灭

2010-05-14 14:54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分店文具名片

一、“都都”起家:十年赚1亿,

发现小文具里的大商机

1970年出生的邱文钦,不满9岁便父母双亡,只能与哥哥相依为命。1985年,兄弟俩学起了木工手艺。1988年,他们俩到深圳谋生。两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了装修队的小包工头。

1991年冬天,深圳市东园路一家名片印刷店转让,转承费三四千元。经过市场调查,邱文钦大胆地接手了这个店,还有原来的2名员工。小店只有7平方米,一台破旧的手摇名片印刷机。店铺所处位置不错,然而生意却不景气。邱文钦认为主要是员工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性造成的。于是他马上制订一种激励制度:规定员工每联系印刷一盒名片,就在原有工资的基础上提成10%。2名员工一改以前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每天想方设法联系业务、招揽生意。不久,邱文钦名片店的生意做活了。

由于名片店里机器设备老化,每天无论怎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印二三十盒名片。换一台新的名片印刷机,要上万元,他犯愁了。

一次,一位文具店的业务员来推销名片纸,挎包里还有一大包文具:钢笔、圆珠笔等等。邱文钦眼前一亮。他想,名片店里卖文具,也挺配套。在内墙的一侧,他做了个精致的文具售货架,再装上透明玻璃,一个漂亮的售货架立马就成了。月底一结账,卖文具赚的钱,超过了做名片赚的钱!

邱文钦马上意识到,文具小行当里蕴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文盲卖带有强烈文化色彩的文具用品,能行吗?自己虽说没文化,但可以请人出谋划策。

1991年,深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办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他拿出仅有的7000元钱,批发一些新潮、适用的文具用品。此时,制作名片已退至副业,卖文具一跃成了主业。他开始周而复始地进货、销货,慢慢地熟悉了文具这个行业,店里的货也越进越齐全。到了第4个月,他赚了2万多元,他又将隔壁的10多平方米的发廊转租了下来,成了一间文化用品专卖店。

又经过1年多的磨练,邱文钦取得了韩国、日本等七八家国外文化用品公司的代理权。

人为我用,敢赚深圳一个亿。

1993年,邱文钦开了自己第二家文具分店。到了1994年,一年之间,他又一口气开了4家连锁分店。1995年,他注册成立“都都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都都”专业文具小超市成了深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邱文钦始终从服务、质量和市场的每个环节做起。“都都”打破常规,送货上门,包括宝安、布吉等偏远地区;还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严把进货质量关,经营的货品必须是正规产品、正规品牌。

邱文钦坚持价格合理化、品种齐全化。做到所有连锁店价格统一,明码标价;顾客只要走进“都都”文具店,就没有买不到的文具来作为要求自己的标准。

利用别人的文化为自己赚钱。公司成立之初,邱文钦就开始聘用总经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从而杜绝了“家族式企业”中的种种矛盾。在用人机制上,他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哪怕是亲戚,如果没有能力,也只能做清洁工。员工结构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2000年初开始,“都都”与黑龙江财贸学校等3所学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专门开设“都都班”,为“都都”培养后备人才,为全国拓展做好人才储备。

“都都”起步之初,就全面实施导入“CI”管理理念,连锁店开到哪里,“都都”店面招牌的主黄色调就刷到哪里,这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户外形式广告。不仅如此,每天早晨“都都”员工都要上早课,“都都”早课必读里有一条“讲礼貌、讲道德、讲业绩、讲正气”。对于此邱文钦说:“正规的教育我接受得非常少,但我努力、勤劳、求知,我把品德看得很重要。对于企业,对于员工也是如此,所以要求员工要讲正气。”

“都都”文具已在深圳开了33家连锁店,在北京开了1家分公司,员工已发展到600多人。销售产品从价值几角钱的铅笔头、橡皮擦,到价值数10万元的投影屏幕、投影机及整套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公司的总资产已过亿元!

拥有亿万资产的邱文钦,在深圳连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都没有,一直与员工一起住在租的员工宿舍里。这,凝聚成一种战无不胜的团队精神!他说:“我买房,也要等到能够使全体员工都能在深圳住上新房。”

1995年,企业刚刚起步时,邱文钦就捐款24000元,帮家乡安装上了电灯。他还资助举办了“都都庆祝教师节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有奖知识竞赛活动。投资80万元,为老家修筑了一条公路。

10年风雨创业路,在文具这个不起眼的小行当里,邱文钦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业绩。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木匠,一跃成为文具连锁大王,这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创业奇迹。他成功的背后,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成功企业家不一定都是大学学堂里培养出来的,有不少是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二、“都都”现状:总部人去楼空

“都都”,卖铅笔卖出文具大鳄;邱文钦,从木工到亿万富豪——这一神话般的创业传奇,曾经令无数初到深圳的年轻人热血沸腾。当时的“都都”如日中天,这一点从邱文钦的名片上便能窥见一斑。“深圳市文明企业”、“福田区先进文明企业”、“深圳市消委会都都监督站”、“行政事业单位指定供应商”……不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都都”连同其掌舵人邱文钦一并销声匿迹;曾经的“文具大王”,而今却已分崩离析、人去楼空。在“都都”神话破灭的背后,究竟纠结着怎样的故事呢?

无论过去如何辉煌,眼前的现实却是“都都”不见了。

华发南路华阳街九号3、4楼,这里曾经是“文具大王”的总部。不过,这里的物业已经变身为一家商务酒店。邱文钦曾经引以为豪的都都文具配送中心,那些往来穿梭的涂有醒目统一标识的文具送货车,如今都不知所踪。

“都都”搬家了?

的确,都都文具早已撤出了华强南路,一度将其“根据地”转移到了车公庙泰然工业区。但在泰然宾馆东侧首层的“都都”总部的商铺门口,却是卷闸门紧闭,上边还张贴着业主的招租广告海报。透过门缝往里望,空空如也、灰尘满布。

店铺业主回忆,都都文具在2008年上半年租下了这里共约400平方米的物业,作为办公场所和仓库,按月交租。去年10月初,都都文具彻底清空了其办公用品和仓储货物。“还有一小部分水电费没有算清楚。”最近,有许多文具货商找到他,了解“都都”的情况。

从泰然工业区撤出后,除了其官方网站还在正常运转,总机可以拨通外,其他线索全断了。邱文钦的手机是“已关机”,其他的电话,不是停机就是空号。

都都文具爱国分店,原是加盟店,但3年前,老板便和“都都”断了关系。近几个月来,一直有供货商跟他们说“都都”经营困难,没想到,忽然间“文具大厦”就这样坍塌了。“都都”梅林分店、八卦岭分店、天安分店、华富分店、莲塘分店等分店,通通无法联络上。联系得上的分店,通通表示已和“都都”没有联系。

三、“都都”解析:并非金融危机牺牲品

金融危机的确导致“都都”难以为继,但或许并非主原。

都都文具有限公司现拥有高素质员工400余人,在中国总部深圳市已拥有45余家连锁分店、一座2000余平米的大型配送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分公司,业务已延伸至沈阳、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地,在全国开设连锁店超过60家。种种迹象显示,直到2008年年底,“都都”仍在扩张。

另一方面,早在2006年岁末,“都都”便因为拖欠货款被许多供货商诟病。2007年初,又曝出了拖欠员工工资的丑闻。在这些传闻面前,无论是“都都”还是邱文钦本人,都保持了低调和沉默。

然而,“都都”的危机还是在加剧。随着强劲竞争对手(包括外资文具商史太博)的不断介入,“都都”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前期加速扩张的成本和负债短期内难以消化。加之金融危机对上游生产加工企业的冲击,“都都”正常运转的资金链终于断裂。于是邱文钦离开了驻守多年的华强南路。或许他并非为了躲债,是市场残酷,连他能在泰然工业区残喘的机会都没给予。

“都都”开创的两项“第一”:全国首家开展特许加盟的文具企业;全国首家获得ISO90001认证的文具连锁零售企业。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特许加盟拖垮了其原本不够强韧的供应链。

一位曾经的加盟店张姓店长说,“都都”给出的理由是:货源紧俏,要先保证直营店。同时,加盟店还要交加盟费等各种费用,把原本微薄的利润压得更薄。至于“都都”的管理模式,浮现出诸多的细节问题:业务员“跑私单”,到企业困难时期,情形更显著。

“都都”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邱文钦再度现身时才能有答案。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表示:“都都”曾是协会会员,但近两年来不再活跃。连锁经营模式使规模越来越大,对企业自然有好处。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危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蔡笑雨)

猜你喜欢
分店文具名片
分店店长
来自以色列的创意文具
捡文具
We Love文具
开分店
会员名片
会展名片等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收拾文具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