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清辉 郁 玫
20年前,浦东开发被看成是一场保守和改革之间的拉锯战。在中国同世界的博弈中,上海成为分量最重也最难打出的牌
上个世纪初期,浦西已是举世闻名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浦东却是一片荒凉。黄浦江两岸风貌迥异,落差巨大。
孙中山曾考察浦东。在《建国方略》(1919年)中,他作如此设想:“故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浦滩……亦惟为此垂死之港,新造出有价值之土地,然后上海可以与纽约港争胜也。”
孙中山的设想在国民党政府时期差点成为现实。上个世纪40年代,国民党政府酝酿“大上海计划”,在浦东建立大港区,在和外滩对望的陆家嘴建一个新城。为此,国民党政府专设“越江工程委员会”,拟定了三种跨越黄浦江的方案,并拨款2亿元,作为设计费用。但在随后严重的通货膨胀中,这2亿元迅速贬值蒸发,只够买几十斤茶叶,开发浦东计划只能作废。
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这座几十年前就曾雄踞远东的大都市重新睁大眼睛看世界时,猛醒到自己已处于内外夹击之中:与发达国家城市差距日益拉大,珠三角一夜崛起,特区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国家战略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鉴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首先从广东、福建起步,由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相继扩大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上海在改革开放的战略态势图上,始终处于“后卫”的位置,脚步有些沉重和迟缓。
经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及“苏东风波”后的中国,面临重大抉择。国内外都对中国改革开放能否继续表示怀疑。
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改革开放。他还明确提出,“关门可不行”,“要体现出大开放,比过去更开放”,“要进一步把开放的旗帜打出去”。
就在国家面临战略抉择的时候,1990年,中共上海市委领导向邓小平表示:“我们准备再打一场淮海战役,打过黄浦江东岸,开发浦东,再造一个上海。”国家意志与地方愿望在此不谋而合。
此时的浦东开发被看成是一场保守和改革之间的拉锯战。在中国同世界的博弈中,上海成为分量最重也最难打出的牌。
但是,在爱打桥牌的邓小平眼里,上海是“王牌”,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出,什么时候出。他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面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面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面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面对着东南亚。而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
可以说,当年浦东的开发,意味着中国拿出最发达、最富庶的区域,来继续改革开放的路线,证明中国推进改革开放义无反顾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对国内外疑虑的有力回答。
的确,全世界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中国正在建立亚洲的金融中心,同时向世界证明,它仍然未关闭对世界的大门。”1990年7月15日,中国决定开发浦东三个月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名普利策奖得主还敏锐地观察到,“中国正在将它的经济发展中心从珠三角移到长三角”。
邓小平力推
1990年2月,邓小平来上海过春节。上海市委、市政府于1990年2月26日上报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
春节后回到北京,邓小平对政治局的领导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1990年3月28日至4月7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带队,对浦东进行专题调研,并迅速形成《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仅11天后的4月18日,上海安亭,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即在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开发浦东终于走上前台,变成了国家意志。
1991年,也就是浦东开发的第二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上海过春节。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上海新锦江饭店41层的旋转餐厅。
“和他一起来的有杨尚昆,此外是邓小平的家人卓琳、邓朴方等人,是一次家庭式的视察走访。”李佳能,时任浦东新区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是他第一次直接接触邓小平,当年场景仍历历在目。
据李佳能回忆,当时邓小平穿着灰色夹克衫,精神很好,笑容满面,只是头发稍微有些稀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基引着邓小平到事先准备好的圆桌前,大家围着圆桌坐下,进行家庭谈心式的汇报。
圆桌是事先布置的,浦东新区开发的大模型放在圆桌当中,还有一个放大了的浦东地图和上海地图。“大年三十,我接到通知,当天下午我们就开始准备。为了更直观地汇报浦东开发,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模型,又到浦西南京路上的王升照相馆放大照片。”
听完朱基等人的汇报,邓小平透过玻璃窗眺望浦东,嘱咐道:“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早几年开发就好了,要努力干啊!”
那次在上海,邓小平不停地施压和鼓劲,作了不少指示,诸如:“开发浦东影响很大,影响上海,带动长江流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中国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靠浦东,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李佳能至今清晰地记得邓小平说过“浦东开发晚了,我有责任”,在他看来,“邓小平是通过自己承担责任,来激励上海市领导的勇气”。
邓小平还告诫在座的干部:“发展不是乱来,要按照规划进行。”李佳能当时插了一句话:“浦东开发刚开始,还在初期,在做规划。”邓小平说:“规划一定要高起点,要瞄准国际大都市定位,要做得好,做到高水平。”
同时,邓小平勉励大家,开发中会碰到风险、困难,一定要顶住。李佳能后来才明白邓小平的言下之意。
1991年3月2日、12日和4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皇甫平”的署名,连续发表了三篇评论,转述邓小平在上海的讲话。即使如此,《求是》1991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问一问“姓资还是姓社”》,在文章末尾,严厉地质问:“对于那种不许问姓社姓资的观点,人们也不妨问一问:它所代表的思想倾向,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
时隔一年,1992年1月,邓小平带着全家老小“南巡”,途中多次发表讲话,为当时争论不下的路线之争基本画上了句号。一锤定音式的“南巡”讲话也使得浦东开始了一段飞速的发展。
1993年末,89岁高龄的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上海。12月13日,上海寒风细雨,邓小平视察了新建成的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和浦东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并上了新建成的杨浦大桥。眺望热气腾腾的浦东,邓小平含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