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磊 万佳欢
没等到亚运会结束,预料中的对于中国体育制度的讨论,已随着亚运上中国狂揽金牌之势展开了。
虽然此前,体育圈就在议论,国家体育总局不再将本届亚运会作“中考”之说;一些优势项目,有意不报满名额,为亚洲其他国家留出竞争空间等做法,这些被很多人看做北京奥运会后在“举国体制不动摇”的政策之下,中国体育开始进行的改革小动作。虽然这些改革还是太慢太少。
新一轮“举国体制”改革讨论突然来了
就在亚运开赛一天后,中国代表团照常丰收金牌时,新华社记者杨明写了《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一文。千余字的文章,却引发极大反响。
杨明在文中提到,中国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他同时引用一组中国高血压、高血脂等病患数字来说明,在中国体育取得辉煌的20多年里,我们一直把体育发展等同于争取金牌,把金牌数当做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而中国人的体质在滑坡。
文中提到的顽疾,引起很多长期关注中国体育人士的共鸣。虽然观点并不新鲜,但这篇千余字的文章中,不难发现一位从业近30年中国体育记者的良苦用心。很多人希望这篇文章激起的涟漪能触动中国体育对现有体制的改变,至少在舆论上能引起一番大讨论。
事实上,从筹备北京奥运会,到奥运会结束,大家就一直在讨论中国体育是否应该改革、体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便是2008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梁晓龙在公开场合表态说“举国体制不会动摇”之后,这样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每一次大赛都成了体育体制改革讨论的集中点,广州亚运会也不“免俗”,但不曾想这轮讨论,因《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而来得更早更激烈。恰在中国夺金大潮的端口,而遭至猛烈反击,为数不多的反思体制的文章,也淹没在一个个捷报当中。
“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某些记者为了出名,总是炮制出一些所谓的‘高论,我们金牌拿少了,他们要批评,金牌拿多了,他们也要批评,这些言论简直就是颠倒是非!”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对文章的不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群众体育肯定要重视,但是这不是体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在广州亚运会期间,殷宝林兼任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没人能断定,殷宝林是不是在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
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也不完全赞同杨明的观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如果协调发展就不存在此消彼长。有时候会产生此长彼消的现象,这是执行的问题。”
作为少数几个被公认的评判中国体育的权威,魏纪中的态度也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既指出文章的硬伤,同时也不回避中国体育举国体制需要改革这一问题。
“体育需要一个体制的改革,像现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一样。”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有点像GDP崇拜——这也是发展,但是忽略了民生。”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说,有关领导已提出希望这样的讨论等到亚运会后进行。
广州亚运不提“中考”
本届广州亚运会的各场馆较为分散,从广州市南部的番禺出发,运动员从运动员村前往各赛场大都要耗时四五十分钟。广州是中国体育的重镇,很多国家级运动队常年在此进行冬训,在亚运会的准备会上,一些运动队提出,希望能住在比赛场馆周围,免于奔波之苦。但中国代表团团部研究后否了这个提案。
“东道主就不应该贪便宜,必须一视同仁,必须住在村里,必须和其他亚洲朋友一样,没有什么好特殊的。” 广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用了三个必须强调中国代表团不搞特殊。
长期以来,奥运会都是中国体育各部门的工作重心,每4年一次的奥运会形成一个工作周期,体育人照此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4年一届的亚运会刚好在奥运会前两年举办,且很多项目都与奥运会重合,如广州亚运会所设的288个比赛小项中,95%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项目。所以每届亚运会都成为中国体育界备战奥运会的检验,业内公开称之为“中考”。
而在本届亚运会召开前,中国体育界高层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中考”概念,在官方宣传中不再提及。
这种未被公开证实的“去中考”,被业界认为是贯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奥运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竞技体育要实行均衡发展”,对体育战略目标转移,重新布局的一个态度。
回望近几届亚运奖牌榜,中国的金牌、奖牌数已将其他国家远远抛在身后。这种优势在未来几届亚运会上也很难动摇。这也是亚运被“去中考”化的根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运会作为“中国版奥运会”,金牌概念无法淡化。而两者间过渡的亚运会,由于优势明显,各方面经济奖励最少,或是考虑其他参赛国的积极性,最有可能率先被淡化金牌。
“亚运会跟国家形象荣誉和面子联系的稍微少一点,反而大家更容易以纯粹的心态去看比赛,从体育本身的意义去看比赛。”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社会学家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看了刘翔的预赛,我觉得从体育本身的意义上去就看很有意味,因为刘翔拿不拿金牌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的比赛状态。
可是亚运仍不可避免地作为预测运动员奥运成绩的关键赛,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如此定位亚运会之于中国代表团的分量,“作为亚洲竞技体育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我们要全力以赴保证这届亚运会金牌获得第一位,为2012年奥运会锻炼队伍。代表团要求各运动队将参加亚运会作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亚运会来检验平时的训练成果,为中国参加伦敦奥运会和世界其他大赛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北京奥运会后,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军团处在新老交替期,对于年轻的运动员、教练来说,亚运会是个不错的练兵场。
淡化金牌主要看官方
几天前,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在参观广州塔时跟市民聊天,问:喜欢看亚运会什么比赛?市民答:当然首先看中国队赢了,不可能看一场比赛想要中国队输,不然看它干吗。“对观众来说,我们应该引导这样一种观点:不仅要看中国好的项目,也要看国外好的项目。”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观众席上集体性发出一阵叹息,仅仅是中国队一次投篮未中;又是一阵叹息,因为韩国队进球了,紧接着是一阵疯狂的欢呼——中国投进一球,或是韩国一次罚篮不中……一万五千多名观众就这样看完了中国男篮对阵韩国的比赛,虽然只是一场小组赛,但观众的投入程度不亚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赛场。
篮球是民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中韩男篮是“世仇”,观众希望中国男篮在亚洲称霸。一场比赛受瞩目的链条其实很简单。这样的比赛,观众不希望中国输。
而经过长期的电视转播熏陶,很多电视观众都能够很快地区分中国的优势、劣势项目。大部分观众未必能真心淡化金牌预期,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观众接受不了乒乓球输,是我们国民体育心态不成熟。”易剑东一语道破。这批观众也都是在中国特有的体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都需要改变。
11月22日傍晚,广州奥林匹克中心8万坐席因这场有刘翔参加的亚运会110米栏预赛,而坐满了8成,黄牛票在千元以上。在观众的尖叫声中,刘翔如愿第一个冲过终点。
观众追捧刘翔,是因为他成绩出众,即使在他养伤的日子里,这种追捧和期待也没有割断。这也是普遍的中国民众的体育态度——以比赛成绩好为兴趣点。
“对运动员怎么能谈淡化金牌,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竞争,他们可以来随便玩玩么?”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所谓淡化金牌意识,主要是对政府的体育部门,他们有引导性。”
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体育界的目标就是拿下2008年奥运会金牌数第一。国家体育总局还启动“119工程”,在田径、游泳、水上项目等奥运金牌大户上培育金牌,可是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的水上项目金牌只比雅典奥运会多一金、游泳得一金、田径无金。
而在传统优势项目中,乒乓球包揽4金,羽毛球5金拿下3个,举重9金拿下8个。在东道主占优势的评分项目中,竞技体操、蹦床、跳水中国共拿到18枚金牌。
就连体育总局的官员看来,这已经是极限了。
魏纪中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说,“我接触到的官方已经开始有淡化金牌的意识了,但是还没有完全的自觉。”
2008年奥运会后,无论是总局局长刘鹏还是副局长肖天、蔡振华,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们都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关注运动员全面成长,要更理性地看待金牌,要了解中国体育的不足。
“总局‘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报告对竞技体育问题的认识是很到位的,那些语言文字也写得很好。”一位体育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总局不可能不意识到,因为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媒体还是对他们有很强的触动和压力,所以现在改革的动机也比以前要强,因为这个时代变化了。”
在每届奥运会后的总结会上,国家体育总局领导都会说到,我们的基础大项和影响较大的综合类球类项目成绩不够理想。
这是中国体育的顽疾,很多金牌都来自社会参与度不高的项目,金牌数代表不了中国国民的体育参与水平。
“淡化金牌是指淡化金牌的数量,逐渐从对金牌总数的崇拜中走出来。更加强调金牌的分布面、含金量,和金牌自身的价值。竞技体育的特色、本身的魅力还是要争名次,不能把它的悬念和期待感,那种紧张激烈感都抛掉。”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社会学家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真正要淡化还是要在奥运会和全运会淡化。除了要淡化金牌总量之外,还要尽可能不要把它跟国家荣誉、形象捆得太紧,这样恰恰害了体育。以前是封闭时代和贫穷时代,靠体育提精神可以,但现在经济增强了,国人精神面貌也有所改变,再靠体育、靠金牌去争形象、争面子、赢声望已经不太合时宜了。”
日本范例
现在在很多网络论坛上,关于日本中小学生足球、棒球比赛的视频记录很受欢迎。大家在惊叹羡慕那种社区参与似的体育欢愉中,也对自己身处的体育沙漠不满。
日本的职业体育发展取得的成果,一直被中国当做学习的榜样,甚至他们的相扑、棒球、游泳如何能在国内蓬勃发展,又如何向世界推广柔道,都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有识之士热议的话题。
而中国体育现在面临的挣扎,日本也经历过,何等相似。
日本现代体育运动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政府很重视教育,而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政府对体育、整个教育的投入都极大。日本在1925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GDP的比值已相当于中国目前的水平。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日本体育事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上体育发达国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高度发展,日本开始向竞技体育以外投入,主要集中在国民健康、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被当做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
日本全民体育蓬勃的发展,是亚洲的榜样,但照样褪不去体育争光的“阴影”,这也是很多国家的现状。
“日本有个很有趣的规律,经济发展到高端以后就不重视体育金牌了。”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社会学家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经济比较低迷,经济优势和国家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就想靠体育来振奋民心,这也可以理解。在北京奥运会上惨败,在亚运会上被韩国超越,也是日本不能接受的。”
日本文部省已经确认向12个体育项目增加投入,日本奥委会计划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进入金牌前五。
改革,金牌与全民体育如何并行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有一个战略目标转移,重新布局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说,“怎么从举国体制向职业俱乐部联赛过渡,特别是三大球等项目,都是我们现在在改革中要摸索的一些问题。”
不过,将三大球目前水平的下滑归结到中国体育布局不合理是片面的。作为群众性参与很高的项目,如果重新布局合理,三大球的群众参与度将在未来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民众不常参与的冷门项目被投入过多资金,也抢了发展全民体育的经费。
不过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认为,目前主要还不是资金投入的问题,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执行的问题,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现在来讲,群众体育国家的投入主要是两块,一是进行基本设施的建设,二是利用体育彩票来发展群众体育,解决群众体育的经费问题。中央给的是政策而不是给钱。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体育彩票被挪用,社会性的收入被小团体给分了。这是执行的问题。”
即使代表金牌的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要接轨,还有很多环节严重断裂,亟待解决。体育和教育,这被很多体育发达国家实践过无数次的良性互动,在中国就一直没有理清关系。
中国的学校体育一直很弱。1986年,国家体育总局下设青少年体育司,就是认为教育部没有把学校体育搞好。总局的设想是像美国那般,在校园里诞生奥运优秀运动员,但是中国中小学的体育体系一直没有建设起来,无法和大学接轨,所谓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多是到大学校园走走过场。
即使是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教育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好。“其实很多运动队基本是违背9年义务教育的,很多运动员说是高中水平,其实也就小学。”一位体育界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社会和体育的沟通机制是断裂的。体育界还是过于强调行业特色、部门的特殊性,与社会建立的普遍联系和交往很有限。运动员天天关起来进行军事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封闭的表现,自己搞特殊,就会不太适应很多的社会逻辑。”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社会学家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体育不太适应社会逻辑”,这也许是改革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