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的迷思

2010-05-14 13:37五岳散人
杂文选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崇文大都市老外

五岳散人

《瞭望东方周刊》曾刊登一篇文章,盘点了一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方向,结果发现至少有六百五十五个城市要走向世界、一百八十三个城市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本人浅陋的地理、经济知识以及只行走过二十多个国家的经验来说,能顺嘴说出的“国际化大都市”还不足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即使联系到我们一直以来骄傲自称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个数字也是相当可怕的。

对于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大概世上并无统一的标准。但相信很多领导心中还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怎么得来的已经不可考,大约是公款出国考察的时候,在拉斯维加斯、纽约等地得到的。这就诞生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一个标准:硬件条件。基本是那种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模式。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那就开始盖楼吧。首先就是各地的政府机构都把自己的工作场所弄得很豪华,然后就是拆迁、发展房地产、建设商业区,以及把原本有碍观瞻的地方改建一下,再高价卖回给居民。

有了硬件之后呢?很抱歉,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也就这样了。软件建设应该是上至管理的规范与监督,下至民权的伸张与保证。这些东西可不是建了一堆高楼、几片经济开发区,酒吧里有几个老外就能到来的。顺便说一下,现在连老外都有去上访的了,不知道这是国际化还是中国化的体现。

说到中国化这件事倒是容易让人想起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原本并非没有自己的灵魂与文化。但在追求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一边制造着假古董,一边拆毁着真正的文化传承。前两天,北京的崇文、宣武两区被合并到了东城、西城两区当中,从此,往日那很有文化内涵的崇文、宣武就成了历史。

一直以来,“与国际接轨”之类的言论就总是不绝于耳,现在已经开始进化了,进化到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程度。国际化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主要是看主政者是否真的想接轨。但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很多时候“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接轨”一样,属于那种选择性接轨,也就是俏皮话所说的“选择性失明”。正如有人说过,涨价的时候一定是“与国际接轨”的、不降价的理由一定是“中国特色”的。

说起来我个人并不反对“国际化大都市”这种提法,毕竟城市化是方向,全球化也是方向嘛,但对于这种一窝蜂的新式大跃进仍然心存疑虑。据多年的生活经验来说,这更像是利用这种提法寻求政绩以及私利的活动。不然的话,不会是这样只建设硬件而从来没想过在软件上下工夫。

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没有一个是先提出这样的目标与规划,然后按步骤建设完成的,而都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下,一点一点自然演变而成。这种演变也包含了许多的人文理念,正如“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一样,国际化大都市里可不是只有高楼。

插图 / 视野 / 阿尔伯托

猜你喜欢
崇文大都市老外
Battle for Bohemia
有所不为
大都市
吃饺子
City of Dreams
老外识字
为官本色
南北朝玄学思潮与吴越地区世风关系研究
“老外”眼中的美国
I’m 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