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

2010-05-14 13:37朱铁志
杂文选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头脑风光

朱铁志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时代巨轮飞速运转,信息铺天盖地,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个人命运朝不保夕。所有的一切都在催逼你,杂乱的世相在鼓励你:快一点,再快一点!要有敏感性、敏锐性!要和时间赛跑、和自己较劲!要超负荷运转,要更高、更快、更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于是,有速配的爱情,有闪电的婚姻,有快餐的文化,有浓缩的过程,有缩略的思想,有速成的主义,有预制的经典,有转瞬即逝的热闹,有流星似的明星,有不学无术的学者,有泡沫一般脆弱的股市,有气球一样轻飘的房市,有昨天颐指气使、今天锒铛入狱的官员,有白天腰缠万贯、夜晚一贫如洗的商贾……万物皆变,万物皆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然而,这飞速旋转的时代巨轮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加速度下的快节奏、高效率,到底使我们更充实、更智慧、更安详?还是使我们更空虚、更愚蠢、更浮躁?快!快!快!日子就这样过去,年龄像老树一样一圈儿一圈儿地增加,头脑却像鹅卵石一样越来越平滑。这样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稍微放慢脚步,开始冷静思考人生的“快”与“慢”。

据说近年来西方社会流行一种“慢生活”理念,仅在意大利就有三十多个城市加入“慢城市”行列。车要开得慢,路要走得慢,书要读得慢,饭要吃得慢。笔者曾造访意大利,对那里人们的悠闲自在深有所感,一顿饭可以吃上半天,一杯咖啡可以喝上两个小时。那里的朋友总是不解地问:“朱先生,你干嘛总是背个相机像行军一样?”他们认为:“慢生活并不意味着懒惰,而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找到平衡和乐趣。”

以《失乐园》而闻名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叫做《钝感力》的书。有感于后工业社会对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挤压,渡边提出要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适当放慢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人生脚步,适当放弃所谓的“敏感性”,而让自己“迟钝”一点,多一些“钝感力”。

我们身边有太多“机灵”而“敏感”的“聪明人”。他们什么都懂,对任何大人物都“熟极了”,对所有官场变化都了如指掌,对每一次市场风云变幻都洞若观火。他们陶醉于自己的“明察秋毫”,得意于自己的“卓尔不群”。每场热闹都有他们在场,每轮风光都有他们出彩。他们永远是繁华夜宴的主角,永远是社交沙龙的明星,永远是众星捧月的焦点。只有夜深人静回到自己的豪宅,面对老婆孩子的时候,他们似乎才发现自己是谁;只有光荣退休以后,他们才明白自己原来只是普通人一个。当年的风光,不过是伊索笔下“屋顶上山羊”的风光而已。

我是一个性格急躁,但阅读速度缓慢的人,常常为此而苦恼。我很羡慕那些自称“花一个星期时间把黑格尔《小逻辑》研读一遍”的朋友,也很佩服用一个晚上读完一部长篇的才子。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张世英教授用一个学期时间带我们学习《小逻辑》,结果还是不敢说读懂了,至今为自己的愚钝感到惭愧。现在回头想来,能够真正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痕迹的书,恰恰是那些慢慢细读、反复揣摩的书。对我来说,泛读所获,十分有限。只有慢慢地精读,才能略有收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最愚蠢的一代》作者、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研究部主任马克·鲍尔莱因教授痛心于如今的美国青年——“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他奉劝自己的学生适当远离电视机、远离电脑网络,不要成为“数字技术的奴隶”。他要求自己的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歌积累词汇、锻炼记忆、丰富想象、提升境界。他认为“需要有一些东西使学生们慢下来”,在没有图像、没有视频、没有声频的安静世界里,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使用自己的头脑思维,依靠自己的想象完成“二度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内存、丰富自己的想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否则,很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湮灭在“技术进步带来的黑暗无知”之中。

鲍尔莱因的话朴实、真诚,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合时宜,但深得我心。

插图 / 奔波 / 陈宵

猜你喜欢
头脑风光
头脑对对碰
风光新580
超级头脑训练营
超级头脑训练营
头脑奥林匹克
各国首都风光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