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社会效益多重性的杂文

2010-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杂文家杂文栏目

王 晖

《合肥晚报》副刊版长期注重杂文刊载,设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杂文栏目《庐州夜话》,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打磨,已成为本报富有声誉的栏目,每周推出三期。去年10月,本报进行新一轮改版,增加了副刊版面,杂文编辑在每周六的《晚会》版上又推出了《周末茶座》专栏,定期刊登抒发闲情逸致、倡导格调生活的杂文,更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从来稿的杂文作者结构上考量,近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一个从仅关注刊发本地作者文章,到片面强调多刊载国内名家作品,最终确立既不偏废国内名人文章,同时认真编辑社会自然来稿,注意刊发“草根作者”精心之作的组版思路。

在具体编辑业务中,我们充分正视杂文具有多重社会效益的特性,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遴选并推介杂文——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许多杂文作者继承了优秀杂文传统,发挥杂文的匕首、投枪作用,对有害事物迅即给以讽刺或抨击,勇敢针砭时弊、疗治痼疾、激浊扬清,很好地体现了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这类血性文章,我们大开绿灯,先后刊发了鄢烈山的《终于有了一个文化人的深切忏悔 》、刘祖慈的《那八万元究竟给谁了!》、汪金友的《刘能当官“四不解”》等文章,围绕“文革”问题、惩治贪污腐败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等进行议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新时期以来,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是由杂文家率先登高一呼,推倒旧识,提出新解,又经多番拉锯,这些独特观点才逐渐被社会认同,取得共识。

杂文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显微镜与解剖刀。鲁迅在谈到怎样写杂文时说过:“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却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文革”后,林放等杂文家提倡以街谈巷议为文,主张杂文作者要与群众感情共通。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写出了许多观察社会、揭示病态、追根溯源,以引起疗救的杂文。本报注意发挥“显微镜”与“解剖刀”的妙用,长期坚持以杂文为群众代言,及时反映群众心声。针对沪上主持人通过电台这一公共平台,发出让非沪籍听众“团成一团,圆润离开”的“雷人”之语,我们及时编发了黄波的杂文《公共平台不是渲染偏激情绪的地方》,剖析了这一个案的错误所在,提出培育成熟、开放、宽容的公众心理的重要性;在“没房子生活就谈不上幸福”之论在部分青年中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刊发了梅桑榆的杂文《幸福、理想与房子》,条分缕析地点出此论的偏颇,令人心服地论证了事业与理想更重要;针对一些官员酷嗜宫闱秘史,把其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官场邪术奉作葵花宝典的现象,我们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推出了陶余来的《用什么心态读书?》,详加剖析此种现象产生原因,呼吁应用好的心态、好的价值取向读书……这些文章均以角度新颖、文字活泼、快速应时而引起社会共鸣,受到读者称赞。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全椒县中年农民工孙维国远赴江苏无锡打工,在繁重劳动之余,长期坚持自学,刻苦撰写文章,本报杂文编辑廖且为在编辑自然来稿时与其相识,及时对其指导,精心修改其稿件。至今,他已在本报发表《“制度障碍”不能重演》等近十篇文章,言出肺腑、质朴感人,成为一名孜孜不倦、直播民众心声的“草根写手”。

杂文也能使人愉快和休闲。即:杂文也应该有美感,不仅要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鲁迅语)。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邓拓、吴晗、廖沫沙、秦牧等杂文家曾结合现当代文史、科研新成果,引经据典,谈天说地,阐述理想,传播知识,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收到开阔胸襟、陶冶性情的效果。在生活节奏较快的今天,随着文化修养较高人群的逐渐扩大,社会阅读渴求短小、轻松、品位高的读物,形成了所谓的“小资读物热”。本报杂文编辑秦连新乐与各类专家交朋友,四处邀约稿件,并运用广博知识及时纠正来稿中的谬误,编发了许多内容丰富、题材新雅、议论睿智、文采斐然的知识类杂文。拓宽编稿理念,加大知识类杂文推介,使我们的杂文栏目更加丰富、时尚,顺应且引导了时代阅读潮流。

通过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本报副刊所发杂文的思想越来越犀利,反映社会民众的心声越来越全面,文字也越来越鲜活了。而从本报定期向社会发放的栏目满意度调查来看,读者对杂文栏目的认可度亦呈上升趋势。

(作者系《合肥晚报·杏花村》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杂文家杂文栏目
《川渝杂文家风采》首发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画与理
Baa, Baa, Black Sheep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档案珍藏者语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