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泽
马长泽,现任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政治特级教师。曾获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人物、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中学校长、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观点基本一致。
2010年8月至10月间,我参加了由天津市教委组织的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骨干校长赴澳大利亚研修班,实地考察了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
在为期两个月的研修过程中,我们实地参观考察了澳大利亚多所类型与特色不同的学校,深入了解了当地学校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通过考察和学习,我亲身感受到了澳大利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为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与许多欧美国家的基本相同,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观点基本一致。
1.教室布置体现个性,教学时间比较宽松。
我们参观考察了近10所学校,这些学校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每班有学生桌椅二十多套(每个教学班学生在20人至30人)。九年级以下的年级,每个教室有五六台电脑;九年级及以上的年级,由政府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教室有摆放教具、学具或学生自带物品的橱柜若干,有的教室讲台旁有投影设备,使用浅绿色的新型黑板和无粉尘的易擦彩色水笔。桌椅摆放大都按学生喜欢的样式,有五组梅花式、四组方阵式、半围讲台的会场式以及和我们相同的四组竖排式。教室内的环境也根据学生的爱好布置,张贴着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橱柜内摆放着由学生制作的工艺品和体育、娱乐用品。学生上午9点上课,允许迟到(但学生的纪律观念都比较强,除特殊原因外,都能准时到校);两节课后吃早茶点,然后再上两节课;12点吃午餐;下午1点上课,3点下课后便是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参加体育、艺术、劳技活动等都可以,也可以回家。
2.家长理念和学校相同,学生负担比较轻。
澳大利亚的学生家长认为这样的学习时间足够了,少年儿童时代应该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快乐。家长们是设法满足孩子们健康玩耍的需要,双休日在休闲娱乐场所随处可见的“亲子”活动令我们非常感佩。国立学校一年级至十年级不允许布置学科知识类的书面家庭作业,私立学校有一点作业,但学生能非常轻松地完成。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有一些作业,但实际负担并不重,有的教师每周只让学生做一张练习卷。教师的教学着重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一些技能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学生的学习则着眼于个人兴趣的满足、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取得成功的快乐。澳大利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主处理教科书的讲授内容和安排教学进度,有不少教师自己确立一个主题或实验来组织教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劳动技术等课程都有专用教室,学校提供大量专用仪器设备和教具,教师在教学演示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直到学生完全学会为止,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课堂教学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一般课程的教学,教师大多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教法多样化。如英语文学课,教师可以完全不使用教科书,而是让学生去买一本自己想看的长篇小说,让学生在课上借助词典阅读。在读完几个章节后,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情节,谈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不要看小说结尾,让学生续写结尾,或是就读过的部分写评论。到一本小说读完时,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英文和历史教师常常会根据国内外大事组织学生研讨一些问题,例如,在澳大利亚会不会发生类似于“9·11”那样的恐怖事件,阿富汗难民是否可以进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是否有意义,澳大利亚应怎样应对能源危机等。教师组织学生到互联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访问家人、朋友、邻居和社会人士,了解他们的看法,然后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学生发表怎样的见解,教师基本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教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4.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不照本宣科是澳大利亚中学教学的一大特色。生物课学习“光合作用”,教师会从家庭种花、种果树说起;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为期数天的化学课,教师常常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为例导入新课;在营销课上,教师在教学结束前会发动学生在校内举办一个小型商品交易会,让学生把自己不用的物品、玩具或自己做的工艺品拿去卖,要求他们运用各种方式尽力推销商品,去赚取最大的差价和利润;高中数学课,90分钟的长课,教师只讲30分钟,其余时间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做练习,不懂则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辅导,仍不懂教师再作辅导,一周的数学作业相当于我们一张8开纸的练习卷。澳大利亚教师致力于教法的研究,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具学具和学生实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充满欢笑和活力,让学生增长智慧、提高热情。
通过与澳大利亚中学课堂教学对比,更加凸显出我国中学课堂教学的弱点与不足。我觉得我国中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四重四轻”现象,从而导致了教育效果上“两强两弱”现象。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尽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改理念依旧落实不到位。许多教师认为,讲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学科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所以他们只重讲解,不重训练,结果使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
2.重分数提高,轻人格塑造。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分数上,每年对高考状元的宣传报道就是例证,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第10名现象”则让人警醒。“第10名现象”说明分数中等偏上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生不会一门心思追求分数,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他们知识面宽广,懂得为人处事,重视人格塑造,厚积薄发,最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我们不能高估分数的作用而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培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总惦记着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不遗余力地想把学生的认识、理解统一起来,为达此目的,步步启发、左右开导,甚至一再地补充说明,一再地打断插话,让学生顺着教师的唯一思路走。在教学中不由自主地主张统一的理解感悟,一丝不苟地追求标准答案;学习方式不容置疑地推行“最佳方案”;布置作业讲究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不少教师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有的甚至把具有独立见解、敢于提意见的、有个性的学生视为不听话的“异类”。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吞噬了学生张扬的个性。
4.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些导致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四重四轻”现象,致使教育效果出现了“两强两弱”现象。
“两强”是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系统,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奥赛”上摘金夺银即为最好证明。“两弱”是指: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两强”固然可喜,但“两强”背后的成本令人震惊。师生的时间投入、劳动量是成本,师生的心理感受、精神压力同样是成本,而且是更大的成本。于是,在世界比较教育研究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反差极大的数据:中国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名列前茅,而在学科兴趣、学业自信心测试中居于末端;中国人口位居世界之首,原创性的贡献却微乎其微。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成功的经验,对中外教育的差异发表了非同寻常的见解。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教授还通过他所指导的一些中国研究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某种共性: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
由此看来,由于落实教育理念的差距、追求教育目标的不同,使得教育效果出现了巨大差异,从而造就了当今国内教育的“两强两弱”现象。当然,我们教育的强势、成功经验应予以充分肯定(国外也在学习我们的经验),但我们的不足更不能忽视。
1.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分数的提高。所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制定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将课堂教学中的“四重四轻”现象转变为“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既重成绩进步,又重人格塑造;既重统一要求,又重个性张扬;既重教师主导,又重学生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我国教育的“两强两弱”转变成“四强”:既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系统,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既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提高,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2.认真研究高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目前,探究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正在逐渐达成共识: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这需要看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有效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高效”则是“有效”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进行质疑,鼓励学生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想法、说法、做法,鼓励学生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鼓励学生用新方法、新观点解决问题等。根据对澳大利亚中学教育的考察和比较,我觉得无论是有效教学还是高效教学,都应该体现两个中心,即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引领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3.着力培养师资队伍。
能否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学校能否发展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和发展。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恪守教研、科研与培训一体化的理念,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给教师学习、展示、交流的机会,着力培养师资队伍。例如,开展读书学习,搞好校本研修,注重教学反思,举办学术论坛,举办名优教师示范课活动,举办青年教师良好课大赛,举办骨干教师优质课大赛、开展多种级别的课题研究,举办论文评选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