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谢永生,2,李 晓,江青龙,张 义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粮食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粮食生产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粮食生产成本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就必须大力促进粮食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种粮成本,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有效供给量的稳定性[1]。同时,农产品成本是农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水平,对于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与流通政策,加强农业宏观调控,科学有效地组织指导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土高原虽然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但是李玉山等[3]对黄土沟壑区粮食增产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该地区具有黄土高原内最好的水热和土壤条件,粮食生产具有成倍增长的潜力。目前对于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效益问题,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明晰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状况,本研究以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所在的王东沟流域为例,采取长期定点跟踪调查的方法,对长武试区内的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大豆)自1999年以来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为降低该区域农民的种粮成本,增加农民种粮收入,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及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依据。
研究区域选择在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所在的王东沟流域(107°40′30″—107°42′30″E ,35°12′16″—35°16′00″N),海拔 800 ~1 200 m,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流域总面积8.3 km2,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9.1℃,无霜期171 d,≥10℃活动积温3 029℃,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19.6℃。年日照时数为 2 230 h,日照率 51%,年辐射总量为 4 837 kJ/cm2,复种指数116%。年平均降雨量578.5 mm,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冰雹、风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土壤为中壤质黑垆土,适合植物生长。从农业生产利用角度可分为塬、坡、沟3大类型,各约占1/3。当前试区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塬面和坡边梯田。试区土地开垦指数52.3%,已无后备土地资源[4-7]。
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试区农户粮食生产成本和收益问题,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结合试区粮食种植实际情况,根据农户粮食种植面积的大、中、小这3个等级确定了30个农户调查对象,从1999年开始进行跟踪调查。在本研究中,作物生产成本的统计方法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写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一致。2004年之前的调查数据也都按照新农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口径作了相应转换和计算。数据分析上,重点对试区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产值、生产成本以及效益这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粮食作物的土地产出率即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8]。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包括单位面积主产品产值和单位面积副产品产值两个组成部分[9]。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该产品而发生的除土地外各种资源的耗费。单位土地生产成本为单位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及单位土地人工成本之和[10]。
物质与服务费用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购买各项服务的支出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实物或现金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主要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家肥费、农药费、农膜费、租赁作业费(包括机械作业费、排灌费(含水费)以及畜力费)、燃料动力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修理维护费以及其他直接费用11类;间接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税金、保险费、管理费、财务费以及销售费6类。人工成本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两部分。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公式为: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家庭用工天数。本研究中劳动日工价采用当地的实际劳动工价。雇工费用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雇佣工和合同工)劳动(不包括租赁作业时由被租赁方提供的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给雇工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
效益分析选取成本利润率作为研究指标,它是减税纯收益与含税总成本之比。
3种粮食作物的土地产出率变化如图1所示。1999—2008年间小麦的土地产出率总体上起伏较大,1999年小麦土地产出率最低,为2 607 kg/hm2,2004年最高为 5 054 kg/hm2,十年的平均值为3 761 kg/hm2,变异系数为25.3%。玉米的土地产出率经历了先迅速下降然后迅速上升直到相对平稳的变化过程,从1999年的7 607 kg/hm2下降到2001年的4 298 kg/hm2,2001年主要受到当地玉米黑粉病的严重影响[11],直到2003年才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十年的平均值为7 344 kg/hm2,变异系数为17.2%。2003—2008年间玉米的产量一直处于较高正常水平,根据这6 a的平均水平,由此预计未来玉米的产量将维持在8 100 kg/hm2左右。相比较而言,大豆的土地产出率则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为14.2%),最低值为2002年的 903 kg/hm2,2003年的1 500 kg/hm2为最高值,10 a的平均土地产出率为1 271 kg/hm2。
图1 1999—2008年3种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变化
3种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图2)玉米最高,小麦次之,大豆最小。10 a来,3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总体上呈增高趋势,其中玉米增高幅度最为明显。但年际间,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受其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造成的。
图2 1999—2008年3种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值变化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值从1999年的8 216元/hm2下降到2001年的5 048元/hm2,到2004年玉米的单位面积产值恢复增长至9 374元/hm2,直至2006年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2007和2008年玉米单位面积产值显著增高,2008年为10 a来的最大值,达到12 270元/hm2,主要是由于这两年玉米的市场价格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小麦的单位面积产值变化波动性较强,呈现出增减交替的缓慢上升趋势。2000年的3 147元/hm2是10 a最低值,2004—2007年小麦的单位面积产值一直处于下降的阶段,这主要受小麦产量的影响,而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2008年的8 039元/hm2为10 a间的最高值,一方面由于小麦产量的回升,更重要的是小麦市场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值。
大豆的单位面积产值则保持相对平稳地增长,10 a间大豆的产量比较稳定,因而其产值主要受市场价格的影响。从1999年的2 427元/hm2增长到2008年的4 725元/hm2,增幅达到了94.7%,10 a间大豆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值为3 221元/hm2。
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及其变化如图3所示。3种粮食作物中,小麦总的生产成本10 a间总体上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9年的2 835元/hm2上升到2008年的 5 835元/hm2,增幅达到105.8%。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变化趋势基本和总的生产成本吻合,说明物质与服务费用是影响小麦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2000年小麦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最低,为1 145元/hm2,2008年达到最大值 3 585元/hm2,是2000年的3倍多。人工成本基本成相对较缓的增长趋势,1999年为1 440元/hm2,2008年最大,达到了2 250元/hm2,10 a间增长幅度达到56.3%,和物质与服务费用相比,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玉米的总生产成本在10 a间也处于持续快速增长当中。总生产成本从 1999年的 2 682元/hm2增长到2008年的6 435元/hm2,增长幅度达到139.9%。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两方面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物质与服务费用从2005年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在总的生产成本中占的比例超过人工成本,而此前玉米的人工成本一直要高于其物质与服务费用。大豆总的生产成本总体也均呈增长的趋势,其生产成本从1999年的1 407元/hm2增长到2008年的2 915元/hm2,增幅达107.2%,与小麦(105.8%)相当,和玉米(139.9%)相比,增幅相对较小。大豆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变化较大,其主要受物质资料投入变化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大豆人工成本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劳动日工价逐年增加,而用工数量变化基本不大。
图3 1999—2008年3种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构成及其变化
3种粮食作物的比较分析方面,小麦和玉米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基本上均呈现出单调增长的趋势,其中,玉米单位面积生产成本略高于小麦,而大豆的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显著小于玉米及小麦的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且较为稳定。
通常,成本利润率是衡量种植作物效益的最重要指标,它真实地反映了种植作物的成本效益情况[12]。该项指标越高,反映的经济效益越好。本研究将国家种粮补贴纳入成本利润率的计算当中,对比减免农业税和发放补贴前后的种粮效益的差异性及国家政策带来的效果。
通过对3种粮食作物的成本利润率(表1)分析可以看出,10 a来,玉米的成本利润率除个别年份外,其余年份均显著高于小麦和大豆,其10 a平均成本利润率为96.5%,而小麦和大豆则相对较低,分别为41.2%和60.9%。从表1还可得出,3种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成本利润率相对较为稳定,10 a间的变异系数为41.23%,而小麦的成本利润率波动相对较大,其变异系数达到67.43%。
由此可以得出,从单纯经济角度考虑,在黄土沟壑区种植玉米的利润相对较高且稳定;而种植小麦和大豆的利润相对较低,且稳定性差。但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其结果有待进一步探索。
表1 1999—2008年3种粮食作物成本利润率变化 %
(1)研究流域内1999—2008年大豆的土地产出率变异系数为14.2%,其稳定性最高;玉米次之,土地产出率的变异系数为17.2%;而小麦土地产出率的变异系数达到25.3%,波动性较大。
(2)流域内1999—2008年3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总体上呈升高趋势。在3种粮食作物中,玉米单位面积产值最高,10 a平均为8 664元/hm2;小麦次之,10 a平均为5 721元/hm2;大豆最小,10 a平均为3 221元/hm2。
(3)1999—2008年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玉米增幅最大达到139.9%;大豆增幅次之,为107.2%;小麦增幅最小,仅为105.8%。
(4)仅从经济角度分析,在该流域种植玉米的利润相对较高(10 a平均利润率为96.5%)且稳定;而种植大豆和小麦的利润相对较低(10 a平均利润率分别为60.9%和41.2%),且稳定性差。
(5)本研究显示粮食作物受病虫害影响后其土地产出率和产值均会不同程度下降,因此,在今后的生产实际中应注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如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等,以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6)研究表明,生产成本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加,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控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种粮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实现增粮增收。
致谢 王继军研究员在数据采集及调研期间提供了指导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 王雅鹏.粮食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李振声.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整治:兼评《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持续发展研究》一书[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0 ,18(1):135-136.
[3] 李玉山,郑吉文.黄土高原沟壑区旱作粮食短期内大幅度增产的理论与技术[M]∥长武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69-87.
[4] 魏孝荣,邵明安,高建伦.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8,29(10):2879-2884.
[5] 王卫华,王全九,李淑芹.长武地区土壤导气率及其与导水率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120-127.
[6] 郝明德,李军超,党廷辉.长武试验示范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1-5.
[7]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等.果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调控[J].生态学报 ,2009 ,29(12):6811-6817.
[8] 陈富桥,祁春节.1990—2001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经济效益评价[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1):21-22.
[9] 郑少锋,邵建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3):115-119.
[10]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9.
[11] 王亚红,文耀东,冯小军,等.陕西省2000年玉米黑粉病严重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16-17.
[12] 蒋远胜,丁明忠.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3):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