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丽 魏日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生率高,较常见,约占消化内科门诊的30%,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20%~40%,且严重程度轻重不一。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FD与精神状态(焦虑与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1]。我们对50例确诊为FD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20例给常规胃动力药或质子泵抑制剂加消化酶治疗,治疗组30例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1片,中午服1片,疗程4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本组50例FD病人均来源于2007年1月以来消化科门诊。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35岁;对照组男9例,女11例,年龄61~65岁,平均年龄36岁。所有病人均作胃镜、B超、肝功、血、尿、粪常规检查。
1.2 入选标准(1)上腹痛、餐后腹胀、早饱、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超过4周;(2)胃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3)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4)出外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心脏病、精神病;(5)无腹部手术史。
1.3 方法 上腹疼痛、反酸、恶心、呕吐者给雷贝拉唑10mg、1次/日、晨起空腹服;餐后腹胀、早饱、嗳气者给多潘立酮10mg、3次/日,餐前15分钟服,所有患者均加用消化酶达吉2片、3次/日,餐前15分钟服。此外,治疗组每天加用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晨起及中午各服10.5mg,疗程4周,其间停用其他药物,症状完全消失者,门诊随访半年。
1.4 疗效判定 (1)1周内自觉症状消失者为显效;(2)1周内自觉症状好转或2周自觉症状消失者为有效;(3)2周内自觉症状未缓解者为无效;(4)疗程结束后4周内再次出现症状为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治疗组30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6.7%,复发2例,对照组20例显效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60.0%,复发9例。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少于对照组(P<0.01)。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轻微。治疗组大便次数增加1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大便次数增加2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不良反应均未给予治疗。
表1 两组主要症状改善率比较
表2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未明,与胃肠动力失衡、内脏感知过度、精神心理障碍、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FD与精神因素有关。多数患者,尤其顽固性患者较健康人更具神经质,表现有焦虑、忧郁、易紧张、易激动、恐惧。本组80%患者有精神症状。精神紧张是胃潴留和继发上消化道症状的重要原因[2],精神因素影响交感、副交感神经,进而影响胃肠分泌和运动功能。
由于FD患者大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故在对消化道症状作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国内陈正言(1994)、张永利(1995)、贾霖(1997)等分别报道了特异性多巴胺2(D2)型受体阻滞剂舒必利或酚噻嗪类安定药奋乃静与促胃动力药合用治疗FD,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促动力药,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等能明显缓解抑郁症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但因对该药的耐受性差,并有低血压,传导阻滞等副作用。临床应用于FD或IBS(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安全性较差,患者难于接受[3-6]新一代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解决了这一难题。SSRIs与三环类相比有四大优点:(1)SSRIs治疗指数高,急性过量服药无需干预,患者仍可存活;(2)SSRIs不良反应较少,与剂量和5-HT抑制相关,因不良反应所致的停药率较低;(3)作用广谱独特,对三环类无效的患者及抑郁相关障碍如强迫症均有效;(4)SSRIs大多数患者无需加药,起始剂量一般就是治疗剂量,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由于SSR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临床医师有效治疗合并内科疾病的抑郁症的能力[7]。而黛力新是小剂量氟哌噻吨(0.5mg)与小剂量美利曲辛(10mg)的合剂。前者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后者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二者综合作用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少锥体外系症状和抗胆碱能副作用的发生。我们对FD病人在相应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随着抑郁、焦虑症状的改善,患者上腹痛、早饱、餐后腹胀、嗳气、恶心、反酸得等症状亦能迅速减轻,并最终得到缓解,而且复发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应用。文献报道[8],黛力新主要副反应是轻微口干,轻度便秘,视物模糊,疲乏感和震颤,本文1例便秘,1例腹泻,未行停药,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
[1] 李云文,王萍.莫沙比利联用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J].医学导报.2002;21(6):369.
[2] 柯美云,战淑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1):3.
[3] Gruber AJ,Hudson JI,Pope HG Jr.The management of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disorders on the interface of psychiatry and medicine[J].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6;19:351-369.
[4] 陈正.奋乃静在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评价[J].临床荟萃,1994;9(9):978-979.
[5] 张永利.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治疗对策[J].临床荟萃,1995;10(10):475.
[6] 贾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状的治疗对策[J].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7;(1):243.
[7] 彭丽,梁浩.抑郁症与消化道功能性疾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01-602.
[8] 唐振铎.治疗抑郁症的新选择[J].医学进展,1998;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