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清湄 赖一帆
29岁,拉尼娅·阿卜杜拉成为约旦王后,她的优雅与美丽被认为与肯尼迪夫人和戴安娜王妃齐名,而世界对她的兴趣更多地缘于她来自于阿拉伯世界。她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于穆斯林女性的刻板印象。她是四位孩子的母亲,同时致力于妇女儿童权益、教育及卫生等公共事务。
2009年9月7日,大连达沃斯论坛,约旦王后拉尼娅·阿卜杜拉出场前,全场静默了两三分钟。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不失时机地夸奖她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这样的夸奖,一半出于论坛创始人的身份,一半出于男人的身份。对这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的赞美,拉尼娅礼节性地微笑答道:“谢谢你的溢美之词。”在男人的世界里,她表现得游刃有余。
美貌+身份+影响力
拉尼娅是当今中东最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被称为2l世纪穆斯林女性的新代表。为了宣传约旦的国家形象,改变人们对穆斯林女性的成见,她频繁出现在国际社会及政坛中。她曾说:“我是个彻头彻尾的阿拉伯人,但我也会说各种语言。我确实代表了大部分阿拉伯女性的形象,我们拥有共同的希望,付出相同的努力,也面对同样的挑战。”她很美,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的焦点:几乎身体的每个细节都可圈可点,蜜色的皮肤、栗色的长发。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双眼、线条分明的脖颈、修长的身材……早在2004年1月初,《你好》杂志网站曾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该杂志近期举办的一次“2003年最优雅女性”评选活动中,约旦王后拉尼娅·阿卜杜拉以32.3%的选票遥遥领先于其他歌星、影星而夺冠。位居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凯瑟琳·泽塔·琼斯和妮可·基德曼。
美貌、身份、影响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拉尼娅·阿卜杜拉。
又一个“现代版灰姑娘”
拉尼娅的父母是移居科威特的巴勒斯坦人。1970年出生的拉尼娅从小在私立学校读书,大学期间来到埃及,在开罗的美国大学取得了商业管理学位。1991年大学毕业,当时科威特动乱,一家人又被迫逃去约旦。一路颠簸,一家人最终在约旦首都安曼安家。在那里,拉尼娅先后在花旗银行、苹果公司工作。1993年,拉尼娅的客户邀请她参加阿伊莎公主的晚宴。阿伊莎是当时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的一个女儿,也就是阿卜杜拉王子的妹妹。当时阿卜杜拉本在参军,正巧碰上周末放假,他就打算给妹妹一个惊喜,突然出现在晚宴上。在这个晚宴上,拉尼娅和阿卜杜拉一见钟情。王子显然对拉尼娅十分倾心,但她却保持了一定距离:“想想看,他可是个王子呀。他喜欢谁,或许让人觉得受宠若惊。就因为他是王子,你也总难免觉得他可能是花花公子。”
5个月之后,两人决定成婚。1999年,侯赛因国王因癌症去世,阿卜杜拉王子成为国王,她成为王后。
“骨子里我们都一样”
拉尼娅学生时代的经历,让她对饱受无家可归和颠沛流离之苦的中东人产生了天然的同情,为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成了她日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另一方面,在美国大学的学习和花旗银行的工作,让她接触到一些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成为王后之后的拉尼娅几乎每次在国际上亮相时,都是一副高级白领的打扮,有时又像一个好莱坞明星,与众不同的是,她身上散发着王室特有的魅力。
就像任何一位约旦王后一样,拉尼娅作为王后,在约旦宪法中也是不享有任何官方角色及权力义务。但她却选择了通过“王后”的身份,为各种重要的社会事务及慈善事业作贡献。由于丈夫的支持。拉尼娅全权带领国王领导的人权部门。由此,她就在约旦各项人权活动中,开始亮出自己的声音。例如,她曾提案要修改约旦的离婚法律。2002年约旦议会通过了一系列临时法案,赋予妇女提出离婚的权利,但两年后被废除。
除离婚权利外,拉尼娅还加入了其它维护妇女权益的活动中,其中还涉及颇具争议的“荣誉谋杀”。在约旦,如果妇女有不端庄、被性侵犯、或怀疑有婚前性行为等“不允许的行为”,她们就会被男性亲属杀害。而在约旦法律内,这种“荣誉谋杀”都是从宽处理的。一般的谋杀可能判死刑;但一旦认定是“荣誉谋杀”,可能坐几个月牢就能获释。拉尼娅大力呼吁停止这项残忍的传统,受到了众多积极分子的支持。
“9·11”数周以后,她来到纽约。一个美国记者请她给美国提供一些建议。拉尼娅的回答委婉却正中要害:“9·11之后全世界都应该有一种集体意识,无论哪国发生的事情都对别人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我建议美国人多了解了解别国发生了什么,了解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明白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拉尼娅的抛头露脸,一直都受到不少非议;有些人硬说她衣服太时尚,太多来自西方的传媒追捧她了,与穆斯林教义越来越远等等。拉尼娅从来不戴头巾,甚至连穆斯林法律中规定的场合她也不戴。她说:“我每天祈祷五次,斋戒,教义要求我做的事情,我都一一做到。不过,说不定哪天,我也会戴头巾的。”身为四个孩子的母亲,拉尼娅尽量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平等自由的生活环境,她喜欢和孩子们一块做烤饼,听他们喜欢的摇滚乐,这次的中国之行,她更特意把伊曼公主带在身边,带她一同来领略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位女性领袖拉尼娅非常清楚自己的魅力所在,美可以是一种力量。拉尼娅也懂得,用迂回和温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主张,正是这种在传统与开放、事业与家庭之间出色的平衡能力,使得她与众不同。(摘自《外滩画报》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