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婷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
不论是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理论,还是西方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语篇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原译文之间意义和形式的对等。可是由于汉语(源语)与英语(目的语)的差异,其各自的衔接手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如何处理衔接的差异将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托,从语篇衔接入手,对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功能语法在翻译批评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理论[1]任何一段能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语篇性又具有结构性特征和非机构性特征。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即衔接。衔接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话说,就是“一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1]。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那么这两个成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在韩礼德和哈桑等看来,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语篇衔接分析可以说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范畴。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2]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前者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后者则包括词汇重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
《一件小事》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篇幅最短的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本文第一个译本选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作的A Small Incident[5],以下简称译一,第二个译本选择美国学者威廉·莱尔(William A.Lyell)的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的An Unimportant Affair[3],以下简称译二。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比较分析以下几点: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1]。下表是笔者对《一件小事》的人称代词的统计:
表1
上表说明《一件小事》的英译文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原文。这是因为英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必须把指代关系一一交代清楚,相反汉语则能省就省。此外,通过比较,笔者发现2位译者为了将原文中的指代关系一一交代清楚,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1
原文: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他)却毫不踌躇,(他)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他)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译一:But the rickshaw man did not hesitate for a minute after hearing the old woman's answer.Still holding her arm,he helped her slowly forward.
译二:When she answered,without the least hesitation and still supporting her under the arms,he began walking the old woman down the street,one step at a time.
原文中“听”、“毫不犹豫”、“搀”、“走”这些动作都是车夫发出的,意义明确,故汉语只用一个主语,将所有动词顺序排列归于一个句内。“这老女人”与“伊的”形成照应关系。译一,为了把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交代清楚,把原句拆成2个句子,补充了一个“he”来照应前文的“the rickshaw man”,而将“hear”和“hold”两个动作用现在分词来处理,分别在两个句子中做状语,其逻辑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还有2个“her”也与前文的“the old woman's”形成照应。译二中译者没将“车夫”译出,整句话就一个“he”,由于文章人物很简单,除了叙述者“我”,就是男性车夫和女性老女人,且前文有提到过“the puller”,也就是“The rickshaw man”,所以指代关系也很清楚。而且“she”“her”跟后文的“the old woman”形成照应。但是译者把“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译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she answered”,没有像原文那么明确“听”话动作在前而其它动作在后这个顺序。译二是个主从复合句,而2分句的主语不同;而译一尽管把句子分成2个句子来完成,而2个句子的主语都是“车夫”,表述方式上更贴近原文,衔接上也比译二更紧凑。
省略指的是隐去语篇中的某个成分。它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前后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以意合为主的汉语往往不大考虑语法与逻辑,最常见的就是主语的省略。
例2
原文: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我)几乎遇不见人,(我)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我)教他拉到S门去。
译一:It was the winter of 1917,a strong north wind was blustering,but the exigencies of earning my living forced me to be up and out early.I met scarcely a soul on the road,but eventually managed to hire a rickshaw to take me to S-Gate.
译二:It happened during the winter of the sixth year of the Republic2.A fierce north wind was just at its peak.Nonetheless,in order to make a living,I had no choice but to be out on the streets bright and early.There was hardly anyone around and it was only with the greatest of difficulty that I finally managed to hire a rickshaw.I ordered the puller to take me to S Gate.
从上例中可见,中文只要意思清楚,可以省略主语。原文中一连串动作是由施事主语“我”发出的。而译成英文时,则需要将省略的主语补上,往往用一个或多个简单句来表达,或者用并列连接词(如译一“but”)将一连串的动作连接起来,否则句子的结构就不完整。译二甚至为了结构的完整,把“一路(我)几乎遇不见人”句式做了改变:“There was hardly anyone around”。译一尽管比较忠实于原文的表达。但是译二的表达法比译一更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显得更地道。这是由于译二的译者威廉·莱尔是美国学者,是英语母语习者。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表示语篇中两个或者更多句子之间某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连接关系主要由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体现。鲁迅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转折字,如:“虽然”,“自然”,“然而”,“但是”,“倘若”,“竟”,“不过”,“譬如”等等。“这些转折字用一个,就引人到一个处所,多用几个,就不啻多绕了许多弯儿,这便是风筝的松线,这便是流水的放闸。”[4]这些转折字起的就是句子之间的连接功能,从而促成篇章连贯,这就形成了鲁迅特有的既扩张又收缩的行文特质。在小说《一件小事》中,鲁迅就频繁使用了转折字。如何翻译这些连接词将影响译文的质量。
(1)“便”
全文“便”字出现7次,用来叙述事件发生的顺序。但是若每个都译成英文“then”,会使文章变得罗嗦累赘,反而影响行文的流畅。这时两位译者都放弃了直译,而根据英语的行文特点对他们进行调整,甚至不译。
例3
原文:……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译一:If asked to define their influence on me,I can only say they made my bad temper worse.Frankly speaking,they taught me to take a poorer view of people every day.
译二:and as for their influence on me,it has only been to increase my stock of bad temper.To tell the truth,these“important affairs of state”have merely taught me to despise people more and more with every passing day.
(2)“却”
例4
原文: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
译一:He paid no attention-he may not have heard-but set down the shafts,took the old woman's arm and gently helped her up."Are you all right?"he asked.
译二:Paying no attention at all-perhaps he had not heard me-my puller put down the shafts of his rig.He gently raised the old woman to her feet and supported her under the arms.“Are you all right?”
原文中 “毫不理会”是指车夫没有回应“我”的话——“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破折号之间的“或者并没有听到”在文中是“我”对车夫没有回应的一个补充推测,但笔者认为“我”很大程度上是认为车夫是故意不理会 ,车夫不仅不理会,反而放下车子去扶那老女人,因此 “却”在这里表转折,也为后文“我”对车夫行为的埋怨和不满(“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埋下伏笔,使篇章上下衔接更为自然。译一将“却”译成“but”,忠实原文的意思,并将所有动作用连词并列起来共用一个主语“he”,可以说也忠实反映了原文中车夫多个动作一气呵成是他本性善良的自然流露。而译二将句子拆译成2句,在句子结构上的紧凑度比译一略逊一筹。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角度对小说《一件小事》原文及两种英译文本的若干个地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一方面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借此提供一条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翻译批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 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2 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 William A.Lyell,trans.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c1990
4 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 鲁迅 著,杨宪益,戴乃迭 译.鲁迅小说选(汉英对照)[M].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