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霞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下,传统图书馆在馆藏机构、馆藏建设、功能模式、业务模式及馆员角色方面的变化态势、发展趋势及图书馆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管理;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将成为新世纪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传统图书馆在馆藏机构、馆藏建设、功能模式、业务模式及馆员角色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和变化,尝试着分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以求教于同行。
1、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一些变化
1.1馆藏结构
在宏观结构上,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界限的馆藏,即物理馆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结构已由单一的物理馆藏演变成“物理馆藏+虚拟馆藏”的复合型结构,馆藏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文献。而且包括由本馆的数字馆藏和馆外数字信息,有可能表现为多馆的、区域的、全球的联合馆藏。虚拟信息资源体现图书馆的共性,现实馆藏体现图书馆的个性,表明藏书的特色。
在微观结构上,传统图书馆是以文献的载体形式为单位的,随着馆藏信息的数字化,馆藏可以是以信息为单位,一个数据,一个字段或一个独立的完整记录,特别是图书馆的联机馆藏可以提供的第一手的信息,比如,通过电子论坛,电子邮件和电子布告栏等功能获取的没有经过出版发行,直接由作者公布的第一手信息。
1.2馆藏建设
馆藏建设从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到今天的信息资源建设,不只是一个概念的演化和名词术语的更换,馆藏的手段不仅包括对文献信息的入藏,也包括对光盘信息、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利用。
1.3功能模式
处于网络之中的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将由传统图书馆的“藏用并蓄,以用为主”转变为“藏介并举,特色馆藏”。传统图书馆以对文献实体的占有为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提供服务,读者的满意程度与馆藏量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馆藏越全越大越好, 新环境下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不再需要图书馆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资料实体,而是要图书馆能够提供存取所需资料的线索就有可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读者满意度很大一部分将取决于与馆际互借开展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馆际互借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新形势下实际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和基本条件。
1.4业务模式
协作采集未来图书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采集工作将努力向采集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服务于网络用户。图书馆本身也是网络用户,因此,其工作重心将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协作采集,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各馆间就采集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各自形成的特色馆藏将成为网上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网上服务,形成主动协作。对于没有明确划定采集范围的图书馆,可通过协作馆采集书目信息的检索,确定自己的采集策略,并将自己采集结果上网发布或提供检索,从而实现图书馆间的协作。这两种协作形式将相互补充、相互依赖、长期并存。
联合编目新环境下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不再是个人行为,书目数据不仅是本馆内的采集、编目人员自己使用,也可为其他馆使用,从而实现书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及联合编目。目前的在版编目使得原始编目在文献生命周期中将往前移动,甚至同时或先于文献的出版,图书馆的编目人员的业务工作重心是审核、规范和充实原始书目档,提供更为详尽的书目信息及整个编目工作分散与文献产生、采集和标引全过程中,形成纵向联合模式。
服务方式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意义上流通在整个图书馆业务中的重要性将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化文献全文传递。因此,馆际互借协议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的运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现实的基础在于以Z39.50为标准,提供开放的馆藏目录查询体系,彻底消除图书馆物理空间和开放时间的限制,打破图书馆原有的自我封闭状态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以“图书馆、工作地点、家庭”三位结合的模式。
1.5馆员角色
面临新的发展态势,图书馆员的角色也在转变。馆员不再是所谓的“文献通”,而是能将大量的文献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管理的专家,逐步完善由“图书馆员”到“信息导航员”和“学科馆员”的转变。
2、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
2.1树立社会化“大图书馆”的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环境的逐步形成,21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宝库”,而是一个通过一定的通讯网络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相连接的社会化大图书馆。这个社会化大图书馆寻求:
(1)合作的和谐型
在社会化大图书馆的大环境下,许多问题需要多个图书馆的合力和发展各自的优势来进行共同研究,联合攻关,才能得到解决。如数字化图书馆这一项目,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群体工程,如果没有合作的精神,来完成这一项目是不可想象的。
(2)互为依存性
随着知识经济总量的剧增,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也没有必要将世界上新出现的知识信息一网打尽,这就很有必要有一个权威性的图书情报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文献收藏范围。各馆应根据这个统一的布局收藏文献,建立各自的特色馆藏,然后借助网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为读者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规范性和高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的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正在逐步推广。由于管理体制的混乱,目前各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孤立发展等混乱情况,这给网络化的信息传播造成了重要障碍。社会化大图书馆需要互相兼容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世界接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渗入到国际互联网的大循环中。
2.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管理体系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战略多用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同样它也适合于新世纪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因为新世纪的图书馆是作为地区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协调解决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1)加强效益管理,增强图书馆自身的活力
“大图书馆”应实行集中统一行业化管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为把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制定作为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使共建共享在机构上有保障,应该有一个“大图书馆”的“中心点”——指令性机构。该机构应作为政府职能机构对“大图书馆”建设实行宏观调控和整体布局,负责“大图书馆”事业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且具有一定的法规效力。
(2)建立数字网络体系,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新世纪要将我国图书馆静止的信息转化问网络化信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我们要进一步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本着数字网络化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方便读者,服务社会的宗旨,促进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倡首创精神,建立全员创新机制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一个图书馆要达到持续发展的境界,就要不步入后尘,不因循守旧,不断推陈出新,在全馆中大力提倡首创精神,建立全员新机制。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干部考核、职称评审、业务规划、工作总结,都应该把有无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容。
(4)创建公共关系体系,树立图书馆新形象
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它每天都要为众多的读者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同是图书馆又是一个公益性事业,它的生存和发展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创建图书馆公共关系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加强图书馆人本管理理念
图书馆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信息情报中心,除了依靠市场需要的刺激,竞争机制的完善,有差别的分配政策和良好的技术手段之外,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尊重创新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相亲”、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文化场”和“人才链”。因此,要把“文化场”的建设纳入图书馆发展战略,建立文化生长机制和文化生态环境。要注重青年馆员的培养,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要培养年轻人的奋斗精神;要关注年轻新人才的流失问题,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
(1) 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潜在才能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编纂中有一个原则,即“让最合适的人编写最合适的条目”,那么我们也可以将这项原则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来,提出“让最合适的馆员担任最合适的工作”,使每一个馆员都能充分发挥出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有些图书馆采取竞争上岗就很不错,因为一个图书馆员只有认为自己适合某个岗位,他才会想方设法争取,同是竞争也会使他产生压力,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把工作做好。
(2)提高图书馆员当家作主的权力
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在图书馆服务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由此可见,图书馆员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图书馆员的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内在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世纪图书馆管理中运用一切管理手段,提高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力,鼓励他们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书馆管理和各个业务环节中更充分地体现出图书馆员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图书馆工作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3)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
图书馆应改革用人机制,彻底转变“图书馆工作什么人都能胜任”的偏见,彻底杜绝把学历低、能力弱的人员安排到图书馆。否则,先进的硬件建设只能是一堆摆设,不能发挥作用。
总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使之日趋完善,保证图书馆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沈继武.等.文献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 周天勇.发展经济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 郭贤栋、蔡冰。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