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李永慧 许雁翎
【摘要】本文撰写总的思想立足于:书籍装帧的形态设计应该从理解书开始。书籍装帧设计从封面形态设计开始。从形态物化具体特征开始分析物化形态与自然、文化的关系;借鉴前人对于中国书籍形态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态设计的特点、基本要求与采取手段的方式。希望寻求一种对传统狭隘装帧观念的突破的新方法。
【关 键 词】形态;文化;语言;物化形态;自然
导言:书籍装帧的形态设计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与读者见面,首先即是依赖与书籍的形态。
形态是书籍的外貌,它不但体现着书的内容、性质、还给读者美的享受,同时又起到了保护书籍的作用。如何使形态体现书的内容、性质、体裁,又怎样让形态起到感动心灵、启迪思维的作用,是我们探讨形态设计最为重要的环节。形态的探索成为了书籍发展的关键,这种探索大大增强了书籍贴近读者,走进人们心灵的可能性。形态设计的造型,其实关乎着明显的阅读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地域区间等的特征。如对少年儿童读物的形象造型要既具体、真实、准确又不失构图生动活泼,尤其要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对青年到中老年人的读物,形象可以由具象渐渐转向于抽象,宜采用象征性手法,构图也可以由生动活泼的形式转向于严肃、庄重的形式。形态设计的色彩研究亦是如此。色彩,就其自身而言,并没有任何感情。
一、形态设计与物化
(一) 形态物化的具体特征
形态设计的封面形态设计是书“文化”的物化,既然是物化就要理解“物”体会“物”,发现和创造“物”。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世界便开始产生了不同的“物”的形态:软、硬、粗、细、长、短、强、弱;它包含了体、块、面;同时又具有交错、包容、穿插、组接、节奏、韵律等,体现出的千姿百态。和传统文化一样,中国书籍形态设计与制作有着很体面的历史。“甲骨装”、“简装”、“卷轴装”、“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这些瑰丽多姿的书籍形态创造史亦是受到物化自然的启发。现代西方文化的变革也影响着书籍形态设计。印刷工艺技术发展以及各种承印材料变化,使好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案得到更好的体现。因此在学习和改革中进行书籍形态创造,要做到材料上的软、硬、厚、薄;构成上的穿插交错等等。
(二)物化形态与自然有关
书籍装帧的形态设计又总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群山的气势,溪流的缠绵,细雨的多情、、、众多的自然情感给封面形态也打上了“情感”的烙印。缺乏“情感”的书是不受欢迎的,自然界的形态,情感千变万化,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是不是也应该丰富起来,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唯有这样,书籍装帧的衣裳—封面形态才会大方,得体,独到。
物化的自然属性含义很广:我们的理解可以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天人合一”是指导中国古人传统设计的思想精髓。有了天(泛指自然),有了人,文化才能成为文化,设计才能成为设计。“八卦”“道学”也是法天,法地,法自然的典型思想,可见传统文化对自然的重视。物是自然的物,是物化的自然,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才能做好物化的设计。由此可见,对物化的理解是广义的,物化的‘自然观“就更为广义,这种广义的理解准确地说应该就是“活”“大胆”“独创”!
(三)物化形态与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足见书所具有宽泛、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的高度融合,而如此高层次的美却是由书籍装帧来完成和实现的。书籍的文化一体最初人们认为书籍以内容为主,形态可有可无;后来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是第一文化主体,书籍形态是第二文化主体;现在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和装帧有文化同一性—书籍的文化一体。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是划时代的、与时俱进的观点。书在生产过程中书籍形态就被加了进去,书籍的内容就是通过书籍形态这种手段来实现的,形态和内容不可分离,不但传达了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而且使整本书的信息量更丰富,更富有内涵。
如今中国一部分装帧设计家开始注意本国民族化,传统化的精神的前提下,重塑新形态的书籍,以此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行为。吕敬人及同仁们十几年的书籍形态创造,以构成传统与现代装帧之间的一个分水岭,这种重塑形态的做法意在“破坏”书籍固有的模式和纯铅字穿体形式的束缚,创导主观能动且具想象力的设计,也就是运用形态设计语言,来研究封面审美的创造。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理解也因人、地域、民族而异。文化的精髓在于服务于人,造福于人。服务,造福人类的前提又是文化观的系统性,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性。好的书籍装帧设计便会有好的书籍形态设计,好的书籍形态设计又能更好地体现健康积极的文化馆,人生观,价值观。
二、形态设计要点
(一) 形态设计的突出特征
走进书的内容,用最适合的方法去表达的内容,让人见形态就能感受书的内涵,这是书籍形态设计要求所在。怎样走进书的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做好书籍形态的设计?总结归纳后,我觉得应该充分掌握形态设计的这几个突出的特征。并从这几个方面来完善来创作出成功的设计。
整体性。书籍形态设计构思中,理性地把文字、图象、色彩、素材等要素纳入整体结构加以配置和运用。即使是一个装饰性符号、一个页码或图序号也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比单位符号更大的表现力,并以此构成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诱导读者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
秩序之美。在书籍形态的设计中,所谓秩序之美,不仅指的是各表现性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更指的是这个结构具有美的表现力。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象、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这便是秩序之美。和绘画的感性美不同,这种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和谐的秩序所产生的美。我们可以把这种美的境界看成是书籍形态设计的至高境界。
本土性。书籍形态设计中应强调民族性和传统特色,但不是简单地搬弄传统要素,而是创造性地再现他们,使之有效地转化为现代人的表现性符号。《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的得意之作。此书的形态在构思上面就保持了朱熹的大字的遒丽洒脱原汁原味,而又创造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态。
趣味性。趣味性指的是在书籍形态整体结构和秩序之美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气质和品格。有了较好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基础,才能自如地表现设计的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作品更能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欲望。吕敬人先生在《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的设计中,通过纸板、木版、牛皮、金属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艺演绎出一本全新的书籍形态。
实验性。在借鉴传统和当代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创造各种新的视觉样式,采用各类材质,运用各种手法,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实验性,是书籍形态设计中要不段追求的。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书籍形态设计中,都需或多或少地进行某种实验,这样才能使书籍形态设计一直保持着创新特征。
工艺之美。设计家把握和了解制作书籍的工艺流程,现代高科技、高工艺是创造书籍新形态的重要保证。工艺流程是构成书籍形态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工艺、高技术在这里升华到审美层次成为书籍形态创造中的一个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语言,它可以有效地延伸和扩展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形态创造以及审美情趣。
(二) 形态设计的几个要点
首先,书籍装帧的形态设计要有“敢为人先”的胆量和气魄。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设计是艺术思想的体现,她涉及到较宽知识面,思维方法,所以要做到“独创”“原创”确非易事。难不等于做不到,只要敢看敢想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现代科技,信息的发展已使得地球一步步的“村庄化”甚至“家庭化”了,由此势必产生利益,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书籍装帧设计好比文化个体身上的服装,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设计又好比这服装上面料,它既是书的内容个性的体现,也是内容个性外扬的追求。衣服的得体与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但做书籍形态设计又绝对不能停留在包装的理解之上,而应该走进并融入此书,要结合的好。不要书是书,形态是形态,之间格格不入。如果这样,就脱离了书籍装帧形态设计的真正意义。
其次,书籍装帧的形态设计要注意用心。书是给人读的,如果能让读者一眼就被打动,书籍的形态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抓住读者的“心”。事在功“心”才能真正把握好“心”。
三、形态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 想象力与形态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设计应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书扉可以压进苹果,或书的形态可做成苹果状,或玫瑰花形的书代表一片果园,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个或一群人的生活历程;一本马桶书可能会被购买者作为厕所的装饰物,可能会被当作创新教材而教之于人,可能会引发人重新思考纯洁于美丽的关系,一本会唱歌的书,可能是寂寞的良药,失恋者的朋友,小孩的玩具;一本生育里程碑式的书,可能是“性”的载体,文化的传播者,是最好的教育家。
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理解可以如此宽广,如此博大,如此深澳。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脸”的书籍的形态设计也应该如此理解。因此,书籍形态设计的自然性绝对不是自然简单的再现,而是自然属性的思维方式—想象、归纳、提炼、分析、综合的作用下巧妙地表现和体现;书籍形态设计的文化观也不是简单的书的内容的简单再现,它应该是深刻读懂了书以外的很多东西,综合运用,恰当表现的结果。
(二)各类手段与形态设计
封面形态的设计还必须“不择手段”。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材质的运用,各种形式的创新,用之不完,想之不尽。有了科技,大博物馆的书就藏于一片芯片之中,有了科技,书就有了气味,书就有了声音。书籍装帧设计的封面形态设计也可以千姿白态,推陈出新。
思维力是创造的最好法宝,书籍装帧设计不例外。封面的形态设计可发挥无限的想象力,敢想,敢做,敢走,敢行,敢看,敢闻。五官的情绪是无限的,五官的情绪是思维的基础,发挥好的思维力就能创造出好的书籍装帧设计,就能做出好的封面形态设计。
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设计才能.并使其艺术上的美学追求与书籍"文化形"的内蕴相呼应。不只是停留在政治书籍要庄重大方.文艺书籍强调形式多样,儿童图书追求天真活泼。更要求进一步深入,达到对书稿理解尺度与艺术表现尺度在创作中的充分的和谐性表现。
由于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国际对话也与日俱增,这样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视觉语言的形成,使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因为人类沟通的需求,国家对话的频繁,造成了视觉传达的同一要求,国际主义设计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似乎成为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而且国际主义设计不仅在书籍装帧、平面设计上成为无法摆脱的主要设计方式,在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乃至到艺术上,也成为不得不沿用的主要的、基本的方式。
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给社会和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传达,刺激了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贸易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书籍形态设计所肩负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
如果从"书籍装帧"的完整意义上来认识,完全可以说,没有书籍装帧就不可能有书籍,没有形态设计就没有书籍装帧,这甚至是精神离不开躯体相同的,即
使把"书籍形态"狭限在美术范围内,没有书籍装帧,没有书籍形态书籍也将流于简陋而缺乏美感,白纸白皮的形貌是不难想象的。
四、结论
在书籍装帧的学习、设计过程中,书籍的基本形态、基本元素是我们不可容略的,了解书籍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总结整理大学里的学习成果;以现代人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书籍中形态设计的审美经验的历史性分析,总结和沟通古今中外的审美经验,实现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书籍装帧的现代性文化建设功能和社会造型功能。作为书籍装帧的学习者,同时又是一个读者,应当创造性的表达出书籍审美见解,使得各个层面的读者理解和认识书籍艺术中形态设计的深层蕴意,从而使书籍——这个文化载体能够承载历史和现实的重量。
【参考文献】
[1]张玫林克勤:《书籍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9年版。
[2]罗树宝:《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北京,2003年版。
[3]姜德明:《书籍装帧的发展脉络》,北京,2002年版。
[4]张琳:《邱陵的装帧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