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莉
【摘要】村上春树是当今日本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欧化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的叙事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刻画,受到人们的推崇。本文通过对《挪威森林》中出现的四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论证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作品风格的形成,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女性形象;爱情;性格
一、时代背景与登场的女性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一九八七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当时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得到很快的复苏,一切都在高速发展着,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嬉皮士音乐的流行,各种新鲜元素的入侵。一方面,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日本男人主权的世界,女性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注。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念继战后的大转变之后,又发生了一次更大的转变。价值多元,人心浮躁。这一时期的日本青年们处于一种非常迷惘的时期,他们既有着对金钱、物质方面强烈的欲望,同时,又对未知的未来、人生的意义感到茫然。
在《挪威的森林》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女性一共有四个:直子、绿子、初美、玲子。其中直子是主人公“渡边”高中好友木月的女友,木月去世后,渡边与直子不期而遇并坠入爱河。绿子是渡边在选修课上认识的低年级女孩,喜欢渡边与众不同的处世态度和颇为幽默的言谈,并逐渐的爱上渡边。玲子是直子在“阿美寮”疗养时的室友,一直充当直子的代言人同“渡边”进行书信交流。初美是“渡边”大学好友永泽的女友,最终由于永泽的出走而自杀。
二、多愁善感又处于自我封闭的直子
直子自闭自怜而又沉默寡言,她渴望渡边的爱和抚慰,却又无法放开自我走到现实世界里去。直子总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人,与谁都没有共同语言,一个人在阴暗的角落里舔舐伤口。实际上,木月死后,直子的灵魂就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现实中的她只是一个躯壳,直子去阿美寮疗养,只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渡期。
对于直子来说,渡边并不是她的最爱,只是她想要保留的爱的容器,以及回到往日岁月中的媒介。只有从渡边身上,她才能找到一点与木月的爱的存在的证据。
直子是不能够回到现实中的。因为每次当她清醒时,她所承受的是双重的痛苦:一方面是对逝去的爱人木月的怀念与愧疚,另一方面是对于无法给予渡边完整的爱的懊恼。
三、充满活力又前卫大胆的绿子
绿子,从她的名字已经透露出她生命的气息。相对于自我封闭的直子,绿字的性格活泼可爱、前卫大胆,是充满着阳光的代表人物。 绿子跟直子一样经历着许多的人生伤痛,面对生活的变故,与直子不同的是绿子她很坚强、开朗,待人真诚、善良,敢爱敢恨地努力生存着。
这样有些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给了渡边很大的震动,在与渡边的结识和交往中,每当渡边沉浸于直子的非现实性阴影时,绿子可以把渡边拉出来;每当渡边对嘈杂的现实感到厌恶之时,绿子又让渡边感到现实的珍贵,感到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绿子在用她那顽强面对残酷生活的态度与精神感召着渡边,让渡边不至于沉沦于生活的苦海之中。另一方面,绿子身上也折射出当时日本女性对自我解放的渴望,她们不屑顾及别人冰冷带刺的目光,勇敢地为自我而生存。
四、非主要女性形象
玲子是《挪威的森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同直子和绿子相比,作者对玲子的描写并不是很多。但这并不是说玲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她看作是直子和绿子的综合体。一方面,她和直子一样,也深受着精神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她和绿子有某种程度的上相似性,活泼、敢爱敢恨。
初美是作者着墨不多的另一位女性形象,初美和直子有太多的相似点。同样是渡边最好朋友的女友,而她们的男友友又同样是头脑机敏、谈吐潇洒之人。只不过,木月的内向导致了自杀,而永泽则选择进入政界当外交家——这在渡边看来同死亡没有什么两样的归宿。对于男友的“离去”,初美显示出比直子更加果断的一面,选择自杀。初美的命运仿佛是作者对于直子最终命运的一种暗示。
五、以女性为主线的《挪威的森林》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仅用只言片语就将女性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塑造女主人公,即使对初美,玲子这样的非主要人物,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性格。除了强调个性之外,作者在其作品中还强调人物之间的共性和联系:直子和玲子,直子和初美,玲子和绿子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各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女性几乎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这一点来看,《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一部女性题材的小说。懂得美,欣赏美,追求美,赞美美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点。另外,读者可以通过一个人物预见另一个人物的命运,吸引读者融入作品中,同男主人公渡边一起,寻找真爱。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
[2]林少华,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
[3]张经纬,村上春树笔下:“挪威的森林”三女子[N],新闻晚报,2004.12.20。
[4]孙树林,论“村上春树现象”[J],外国文学,198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