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问
【摘要】本文通过《王冕的少年时代》一文内容的分析,体现了语文课,文学的阅读自然不只局限在上述的人生启蒙,挖掘文学之美与情趣韵的文学魅力,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王冕;沟通;文学;润泽
从语文课里,你到底学到什么呢?基本的听、说、读、写之外,语文课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吗?在一次的闲聊中,一位学生耸耸肩回答说:
“不过就是应付考试罢了!”
当我举课本上《王冕的少年时代》为例,请教他们的印象时,大伙儿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应该是写王冕勤奋向学的经过吧!”
除此之外呢?
“除此之外呢?”学生搔首踟蹰,勉强挤出“好像是画没骨荷花的吧!”
“‘王冕的少年时代干我什么事呀!我自己的人生都迷茫了呀!我管古人王冕干什么呀!”一位激愤的学生忽然负气地回答说。他开始抱怨课本里选的这篇《王冕的少年时代》,跟其它的古文一样,除了样本的、讨人厌的“勤奋向学”主题之外,实在想不起来王冕的人生跟现代的他有什么关系。
“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念它呀!”
王冕的少年时代果真和现代的我们没有关联吗?为什么学生需要读这一课呢?这件事有意思!且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篇课文吧!
母亲的眼泪和儿子的体贴
套句现代的说法,少年王冕生长在所谓的“单亲”家庭。父亲在他七岁时亡故,母亲做点针黹供他读书。三年后,母亲心余力绌,无力撑持,只好让王冕辍学去隔壁秦老家放牛打工。王冕欣然同意,第二天,母亲带他到秦老家,交代过后,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文章到此,我们寻到几个切入点,可能跟现今的学生可以产生连结的。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首先,我们先找到这段文章的文眼“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一句。我以为如果语文老师教授这篇课文,让这“两眼的眼泪”轻易放过,便是失职。两眼的眼泪,写尽一位母亲对无力供给儿子读书的无奈和对儿子必须辍学打工维生的不舍。类似这样的关键词,在教书时,教师如果没有特意拈出,学生很容易一眼掠过,而这正是学习的重点所在。
其次,当母亲向王冕表明第二天就得劳烦他辍学打工时,王冕回答说:
“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
王冕的回答,充分显示他的体贴孝顺。我们将心比心地想,自家会读书、喜读书的孩子,因为家境清寒,无法和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去上学,母亲的深自内疚,可想而知。善体人意的王冕不但没有表示不满,为了让母亲不要太难过,还佯装不在意,甚至提出既能照顾生活、又可进修上进的两全方案来宽慰母亲,王冕的体恤用心,不言可喻。 成熟的沟通示范
接着,再来检视这位王妈妈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今的单亲家庭的妈妈,如果是跟王冕的母亲遭遇一样的困境,在支撑不住的状况下,必须向成绩不错的孩子开口,希望他放弃学业,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也许会拗不过内疚的煎熬,反倒恼羞成怒地恨声斥责:
“你以为你家有钱啊!一天到晚只会在那儿死读书啦!也不会想办法去打工帮忙吗!家里是我一个人的吗?就让我像牛一样做到死你就开心了!是不是呀?”
王冕的妈妈不同,她在这方面作了非常良好的示范。她唤来王冕,跟他说:
“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我做些针黹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呢?如今没有奈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段话,话里呈现一位明理母亲的良好且有效的沟通。她首先清楚地跟孩子说明家里所面临的窘境:家境不佳──父亲早死,外在的环境困难──物价高、经济不景气;其次深切表明她所做过的努力:除了设法典当旧衣物外,自己也一直勤作针黹,赚取微薄之资。虽则如此,生活依旧撑不下去。接下来,她坦然示弱地说:“如今没奈何”,只能寻求儿子协助,提出让他到隔壁放牛解困的方案,情词恳切、条理分明,相信再是桀傲难驯的孩子,也会为母亲的诚恳坦率而兴起同舟共济的决心吧!
接受命运却不容摆布
文章的下半段,叙写王冕上工后,天天早出晚归。遇到雇主煮了好吃的食物给他,他总不忘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点心钱点滴存下,也信守对母亲的承诺,买书带到放牛的柳树下阅读。一天,天气烦躁,一阵大雨过后,湖边山上被一派日光照得像水洗过似的,绿得可爱,湖里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好不有趣!于是,突然发心画下。没料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竟从此将荷花画得维妙维肖,像是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似的,引得县人竞相争购,王冕终于脱离放牛生涯,得以卖画维生,让母亲感到无限的欣慰,选文到此结束。
这部分着墨于王冕如何面对困难,开创新局。一般在遭遇和王冕一样的困境时,内向的孩子,难免要自怨自艾一番;外向点的也许要大大地怨天尤人。然而,少年王冕并没有因为学堂教育上的挫折而灰心丧志,他坦然接受坎坷的命运,也许羡慕同学能继续在学堂读书,却不因此怨恨母亲的无能或自己命运的乖舛。他接受不能继续在学堂受教的现实,却没有一刻放弃喜爱的书本,仍旧千方百计和书本保持联系,攒钱购买较便宜的旧书。虽接受现实,却绝不向现实低头,他将孜孜求知的课堂搬到柳树荫下、绿草地上,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拦他求学的心愿。所以,经过三、四年的自学,王冕的学问自然有了进步。久处贫困的王冕虽然年纪轻轻的,却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知道接受现实才是应世的好方法,坐困愁城根本无济于事,要赶紧收拾沮丧的情绪和遗憾握手言和,才能心平气和地继续前行,也才有机会看到人生其它美丽的风景。而现今的学生如果因为阅读而有所领悟,进而见贤思齐,这才是读书的积极作用。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
王冕的另一个足资称道的德行就是不服输且勇于尝试、积极挑战的个性。从来没有绘画经验的他,在放眼天光云影之际,心血来潮,不禁兴起将它入画的念头。对他而言,绘画堪称全然陌生的经验,他不但没有裹足不前,反倒不服输地认定:“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呢?”大胆将辛苦攒来的钱投资到胭脂、铅粉上,不料,竟为自己的人生开创了第二个春天。因为境由心转,王冕转而看到了美丽的天光山色;因为勇于尝试,他接触了不同的兴趣;因为不轻易屈服,他开启了潜能、成就了新事业。王冕的成功不是侥幸,他个性乐观、好奇、自信,灼灼凝眸周遭环境,寻找机会,进而把握机会,这在在都是成功的秘诀。
小说的虚构和文学的润泽
另外,既是语文课,文学的阅读自然不只局限在上述的人生启蒙,挖掘文学之美与情趣韵的文学魅力,自然也是学习的重点所在。
在史实里,确有王冕其人。在宋濂与朱彝尊为王冕所作的传记中,曾记载有一回王冕曾在放牛的时候,偷偷跑去学堂听人读书,把牛都给忘了。回家后,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由这个故事看来,王冕被迫去放牛时,父亲仍然健在。但是,在吴敬梓的小说里,却更动史实,将王父的逝世提前到王冕七岁那年,以强化王冕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苦及年幼处困境而不为所屈的精神,并形塑了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坚强母亲。虽然传记里的王冕自小好学不倦,但作者显然有更大的企图心,何况小说里就算舍去了这段失牛的经历,仍然没有减损王冕好学的程度,却深度强化作者想要凸显的王冕的孤苦遭遇及坚强受挫力。有时,改编小说的虚构、渲染细节,往往比真实的部分更加撼动人心,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借东风、空城计、华容道上放走曹操……等,都是属于三分虚构的部分,较诸其它那七分的史实更加吸引人且广为大众熟悉,由此可以见证文学强大感染力。
《儒林外史》采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创性结构。不像《红楼梦》中,以宝钗黛三人的恋情为主轴,贯串全书;也不似《西游记》以唐僧、悟空、沙僧及猪八戒一路过关斩将,迈向取经之路。故事里的近两百个人物牵牵绊绊,逐一逐批出现又逐一逐批退场,没有贯串全书的主要角色、主要线索或中心人物,虽有利于反映各阶层的生活,却也因为缺少主干,结构显得较为松散。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当它以单篇呈现时,却往往言简意赅,灵动深刻。《王冕的少年时代》的动人,可于几句生动的对白见出。母亲的利落条陈中夹带无限的自责;王冕的回答里尽是温柔的体贴;即使是只出场讲一段话的秦老家,读者也能凭借其声口特色,摹想其人格。他说:
“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不可远去。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
三言两语,将工作的实质内容与待遇交代得简净完整,埋伏下其后他和王冕的长久深刻交情,也凸显他的干练热情。而一些小细节的铺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王冕上工的第一天,母亲送他前去秦老家,回去时,王冕送出门来,母亲边交待“早出晚归,免我悬念”,边“替他理理衣服”,接着含泪离去。读小说,能具体分析作者写作策略,就是间接指导学生找出作文的方法。
热闹与门道的和谐
吴敬梓的文字相当浅白易懂,不须太多的解说,文字的表象意义就能明白,颇适合初中生阅读。《王冕的少年时代》基本阅读上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文章的深层意义的蕴藉,却有赖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作者和学生的中介,不只让学生看出热闹,更要让他们看见门道。前述人生问题的诸多厘清与应对是其一;小说的虚构与文学的润泽是其二;“没骨花卉”的源流、画法的介绍及画作的展示是其三,加上传统的作者生平及《儒林外史》写作要旨的说明。上完一篇古典小说,学生既可穿梭古今,优游文学与艺术的殿堂,又能观赏数字呈现的画作,调解文本的单调,而因为老师容许多元的诠释,学生必然乐意参与讨论,教学现场的活泼、热闹可想而知,要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也难!我们的语文的确亟须抢救!但在文言、白话的比例上角力恐怕是走错了方向,我期期以为应该先从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质量的改善开始着手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