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张辉
本刊特约记者 朱钢华
“学而优则济天下”。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中央级科研院所(校)积极响应科技部号召,充分发挥各自在建筑、水产渔业、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在四川地震灾区真情帮扶,倾力援建。如今,四川灾区人民的家园规划与建设更美了,池塘里的鱼儿更肥了,果园里的果儿更香了……这片曾经被地震夷成废墟的大地上,现在到处勃发着盎然的生机和希望!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巴蜀文明、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大禹降生之地。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唯一一个异地新建的县城。新县城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并对新县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对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符合群众意愿,尊重专家意见”;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北川重建工作的“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12字方针,要求北川新县城建成城建工程的标志、抗震精神的标志和文化遗产的标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工作中也把民生和发展作为重建的重要问题,突出旅游,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解决老县城转移人口的就业;建设起点和规划水平要高,符合民族特色,将新县城建设成5•12抗震救灾的标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承担了北川新县城——温泉片区(灾民安置)住宅方案设计、北川新县城——红旗片区(拆迁安置)住宅方案设计工作。另外,还参加了“北川县人民医院”、“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北川县抗震纪念公园”、“永昌一小”、“永昌二小”、“北川县规划展览馆和抗震纪念馆”、“北川县体育中心”、“北川县行政中心”等9个项目的设计投标工作。
在规划设计之初,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就充分考虑到羌族民居的保护问题。北川是羌族主要聚居地区。曲山镇五龙羌寨是羌族世代聚居的古老聚落之一。位于北川县青片乡小寨子沟保护区,距绵阳150余公里。小寨子沟是全国第11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保存完好地区,生长着1000多种植物和200多种野生动物,海拔1200~4769米。青片乡的3处碉楼或遗址均属羌族珍贵的建筑遗产,是国家预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在编制《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时将北川县的曲山镇五龙羌寨、青片乡安棉村徐家碉楼、青片乡正河村光明组李家碉楼和青片乡上五村大寨组韩家碉楼遗址4处羌族珍贵文化遗产列入了“文化自然遗产”名单。
彭州市在地震前就已经形成以鲟鱼养殖为主的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并且有“成都市日兴特种水产试验中心”、“彭州涌泉冷水鱼类有限公司”等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尽管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由于当地条件适宜、技术基础仍然存在。
中国水产科学院利用一切条件对彭州市水产养殖情况、受灾情况、存在困难及技术需求等方面开展了详细调研和评估,根据调研情况并结合该地区冷水资源丰富、震前有一定冷水鱼养殖基础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由在冷水鱼研究方面最具优势的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为主体组成科技特派团,针对彭州实际情况制定了帮扶方案。由于掌握的情况比较准确,方案针对性强,专家队伍技术力量有保障,为后来方案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特派团建议彭州市渔业发展仍以鲟鱼为重点,同时,加快发展哲罗鱼、山女鳟、虹鳟等优良冷水鱼养殖,并派出冷水鱼专家就拟建“冷水性鱼类产业园区”进行咨询和指导,对总体规划和布局、养殖品种和规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推动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为灾区渔业恢复重建在科学规划上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针对彭州乃至四川地震灾区养殖品种及模式,科技特派团队组织筛选和编写了渔业灾后复产实用技术,供地震灾区水产技术员和渔民参考。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特派团专家60多人次奔赴彭州、都江堰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渔业受灾情况、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服务。举办了“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新品种示范推广和无公害养殖技术培训班”等活动,普及健康养殖知识,提高养殖者技术水平;深入对口帮扶地龙头企业及都江堰市等地企业开展鲟鱼孵化、繁育、育苗的现场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员。
同时,还将“冷水性鱼类封闭循环式养殖技术”、“鲟鱼反季节繁殖”等技术及时通过专家传授给企业,将哲罗鱼、金鳟、山女鳟、异育银鲫“中科3号”、建鲤新品系等优良品种积极推广,优化了灾区渔业养殖结构,为企业增效、渔民增收开辟途径。
2009年,以曲秋芝研究员为代表的鲟鱼繁育专家为“成都市日兴特种水产试验中心”进行鲟鱼人工繁殖,生产鲟鱼驯化鱼苗近100万尾,为该公司恢复养殖提供了苗种保障。这让公司经理张家均非常激动,由衷感谢水科院给他们派来这么好的专家,使公司这么快恢复生产,增强了他重新创业的信心和希望。
截至2010年4月,全院共派出专家60多人次,指导或协助灾区编制渔业恢复重建规划,培训养殖从业人员700多人次,赠送受灾企业鲟鱼、哲罗鱼等名贵鱼苗10万尾、鱼卵12万粒,减免受灾企业苗种款12万余元,赠送渔业抗震救灾复产实用技术读本及技术资料1000余份(册)。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得到了四川省政府和科技部的肯定,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情系灾区无私援建,科技帮扶重建家园”锦旗,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华中农业大学将把为灾区培养专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列为科技特派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与实施科技帮扶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汉源位于大渡河中游两岸,为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之间的攀西河谷地带,四季鲜果不断,“汉源贡椒”、“汉源樱桃”等农产品驰名中外,畅销全国。尤其汉源甜樱桃曾获得“四川省首届西博会名优水果”称号,但其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缺乏科学性、裂果严重等问题。科技部于2008年年底启动对口帮扶四川省地震受灾县工作后,华中农业大学及时成立对口支援汉源县科技特派团,积极引导灾区建立特色主导产业。
华中农业大学将把为灾区培养专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列为科技特派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与实施科技帮扶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汉源县甜樱桃科技服务110平台,平台根据生产需要适时介绍甜樱桃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花果管理、促花技术、病虫防治技术和整形修剪技术。特派团成员轮流在汉源进行科技110平台服务与现场培训、指导,先后进行了以“穴贮肥水+地膜覆盖”为主的土肥水管理、冬季修剪、果园清园、甜樱桃保花保果、土肥水管理、防治裂果、促进熟期的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
科技特派员蔡礼鸿教授还通过湖北农业远程教育网讲解了汉源地区优质甜樱桃栽培技术,已在清溪镇建立成年甜樱桃丰产优质集成技术示范园150亩、在富庄镇建立幼树早结、丰产技术示范园50亩;已培训种植技能人员400人,种植人员5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5500余份;研究并编写了《汉源甜樱桃栽培》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一套,印发到全县10多个甜樱桃主产乡镇和适宜发展乡镇。
科技特派团将2009年甜樱桃灾后重建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四川农业大学实施的“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紧密结合,首次报道汉源白樱桃可作为甜樱桃的授粉品种,通过采用“穴贮肥水+地膜覆盖”能节水30%~50%,节肥20%,技术示范区亩增收0.7万元以上,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对此成果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已在汉源清溪镇富民村李锡林处进行试验示范。示范农户7年生红灯有160余株(其中有40余株中途移栽过,长势较弱,树体枝组结构不合理,产量较低)。采用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后产量达到4000余斤,年收益在6万余元,而两个对照地(110余株)的产量却只有1500余斤,年收益只有2.25万元。2009年示范地裂果率降到了5%以下,而对照地及其他农户裂果率达到19.3%~40%。
位于汉源县九襄镇的四川东方龙珠酒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首家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酵型樱桃果酒的酒类企业。华中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成员陈福生教授与张秀艳副教授递交了湖北省智力技术援建汉源县科技项目申请书,计划与该企业进行樱桃果酒品质的改良与提高方面的合作,并将该公司建设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利用华中农业大学与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建立的联系,邀请各国在果酒研究和生产方面的专家和产品采购商,开展樱桃酒及相关产业的专题学术讨论和产品展评,并计划主动走出去参加在欧洲等发达国家举办的产品展览会,宣传和推销樱桃酒产品,提高樱桃酒的知名度,打造当地特色产品品牌,目前此项目已立项,相关工作进展顺利。
科技特派团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前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科技帮扶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鼓励与肯定。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的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大会上,“汉源县灾后恢复重建欧洲甜樱桃项目”科技特派团成员之一的蔡礼鸿教授因工作态度严谨,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汉源县科技特派团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授“情系灾区无私援建,科技帮扶重建家园”锦旗。
畜禽养殖、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魔芋及油菜籽等农产品加工是安县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
机插秧技术是灾区恢复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之一。根据规划,2010年安县要进行1000亩的机插秧示范以推动插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支持安县机插秧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促进插秧机在四川的推广应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特派团向安县捐赠了农机系统乘坐式、步进式插秧机共4台,价值30万元,用实际行动,为灾区尽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同时,农业提灌站与乡村机耕道恢复重建是安县农机系统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内容,为加快恢复安县提灌站及推进安县农机化,科技特派团科技支持安县农业提灌站、机耕道的设计,协助做好提灌站、机耕道的设计方案的审查,累计帮助审查农业提灌站设计1156多座,机耕道设计方案858公里,农业提灌站恢复重建总投资7901万元,包括修建机房、进出水池、机电设备安装等;机耕道恢复重建总投资16572万元,特派团依托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在民用设计、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为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提供技术指导,加快恢复农业生产条件。
此外,考虑到地震造成安县农机、农业、畜牧、科技等系统的基层单位办公用房损坏严重,办公设备损毁,为支持灾区基层单位尽快恢复正常工作,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捐赠科技、农机、畜牧、农业等系统基层单位办公设备12台(套),价值8万元,同时根据安县产业现状,特派团还赠送安县有关方面《农业机械设计手册》、《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油茶栽培及茶籽油制取》、《名优蔬菜四季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饲料作物栽培与利用》等实用技术书籍,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安县科技服务体系。
畜禽养殖、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魔芋及油菜籽等农产品加工是安县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根据有关科技需求,特派团在母猪自动饲喂与监控系统技术、散养鸡场的鸡蛋收集与清洗及喷蜡设备技术、魔芋理化分析及产品节能深加工技术、油菜籽加工小型灌装线成套装备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技术应用、项目建设指导,这些技术在国内基本没有应用,属于国内外先进技术领域,通过工作开展以及项目支持,将全面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针对安县油菜籽加工产业的现状和需求,特派团还组织申报了2010年国家星火计划“震后重建对口帮扶四川安县油料加工技术应用”项目,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安县油菜籽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升加工水平和产能,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科技对口帮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以及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四川省人民政府赠送“情系灾区、无私援建、科技帮扶、重建家园”锦旗,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荣获“全国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农科院畜牧专家在充分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培育优质鸡新品系,发展生态鸡养殖可以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中国农科院专家提出通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成都佳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其现有种鸡群体,引入外血进行改良,提高产蛋率、生长速度、饲养报酬等生产性能指标,不仅可以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成都地区的优质鸡新品系,而且提高了优质鸡的疫病防控能力,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并可较为稳定地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雏鸡300万只以上。
中国农科院曾承担国家“六五”、“十一五”期间的家禽育种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家禽育种经验,研究所育成的京星黄鸡100和102配套系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是农业部主推畜禽新品种之一。为了顺利完成生态鸡养殖专门化品系选育项目,组建了以文杰研究员为技术首席专家的技术小组,技术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佳欣公司紧密协作,制订了详细的开发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国农科院畜牧专家的指导下,生态鸡选育有序进行,为佳欣公司培养出了一支技术队伍,大大提升了该公司的技术实力,通过推广优质鸡健康养殖集成技术,提高了公司的饲养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科院综合运用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引进优良的外来遗传素材,初步完成了生态鸡0世代和1世代育种计划,并对育种情况进行评估,完善了开发方案和技术路线,为下一步的育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佳欣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品种的选育仅依靠经验,缺乏必要的系谱资料支持。通过对口帮扶,公司选派了1名技术人员来中国农科院畜牧所试验种鸡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郑麦青等专家先后4次前往崇州对公司进行技术培训,使该公司的技术人员队伍得到了加强。
佳欣公司在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重点推广了“高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技术”和“新型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生产技术”在育种和示范养殖上的应用,使公司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改善,2009年在全国家禽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佳欣公司的销售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20%,同时由于死亡率下降和饲料转化效率增加,公司利润由2008年的70万元增长到了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