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光
(河北省廊坊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各样的防水材料层出不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出现是防水材料的一次革命。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一种刚性防水材料,与水作用后,材料中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通过载体向混凝土内部渗透,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填塞毛细孔道,从而使混凝土致密,防水性能大大提高。
随着这种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逐步推广,市场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可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甚至有大量的假冒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充斥到市场中,这样给检测部门的检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依据《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01进行检测执行起来有些困难,就此笔者对该标准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读者交流。
标准中6.2.2.2条:涂层用量采用生产厂推荐的用量; 6.2.5条:凝结时间、安定性,按照《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1346—2001规定进行试验,其中凝结时间的需水量按生产企业推荐用水量;6.2.6条: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按照《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GB/T17671—1999规定进行,试样用量、用水量按生产厂推荐用量。在这三条中都涉及到生产厂推荐用水量的问题,笔者理解应为同一用水量。然而由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及性能不同,在实际检验产品操作过程中有些产品会出现按照生产厂推荐用水量涂刷不顺畅,甚至涂刷困难的现象,生产厂解释说需要刮涂。这样,易于涂刷的产品涂层厚度较薄(1~2mm),不易于涂刷的产品涂层刮涂厚度较厚(5~7mm)。由于涂层厚度不同,对其抗渗性能的检验有很大影响,好的产品涂层厚度对抗渗性能影响不大,但不好的产品涂层厚度对抗渗性能影响很大。所以,笔者认为标准应严格规范生产厂所提供的推荐用水量,生产厂所推荐的用水量应首先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应易于涂刷,并且严格规范推荐涂层用量,推荐涂层用量应满足不同产品涂层厚度一致,使材料性能检验更具备可比性。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01标准中6.2.8抗渗性能的检验是带涂层检验。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主要防水机理是:混凝土事先经表面处理达到水饱和状态,材料中活性化学物质与混凝土接触后,混凝土表面形成高的离子浓度,浓度梯度为渗透创造了条件,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随着离子的迁移,材料中活性化学物质及其胶凝成分也迁移到混凝土的孔隙中。该活性物质还能通过渗水或混凝土正常的毛细作用进入混凝土内部。在有水情况下,材料中活性化学物质与混凝土中未水化的水泥颗粒发生水化反应,并促进水泥水化,形成水泥水化晶体,生成的大量晶体填充、封堵混凝土孔隙和毛细管,使水无法进入混凝土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混凝土干燥时,该活性化学物质处于休眠状态;有渗水时,该物质重新激活上述过程并生成新的结晶同时自动修复裂缝,从而达到永久防水目的。
笔者认为既然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最终实现化学防渗,那么防水涂层应仅仅是起到向混凝土中提供化学物质的载体作用,材料中活性化学物质及其胶凝成分迁移到混凝土的孔隙中以后,材料涂层对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不再有任何贡献了,即使涂层破损也不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所以在进行抗渗性能检测时,打磨掉涂层后再进行抗渗性能检测,才能更有效地检验这种防水涂料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深度,分辨优劣,把那些仅仅依靠涂层起物理防水作用的假冒“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拒之门外。
以上两个问题是在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检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在这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与读者交流,也是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01产品标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