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玲,于瑞涛
(河北省沧州市水务局,河北 沧州061000)
沧州位于河北东南部,地处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西接太行山脉,北依津京,南界齐鲁,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境内河渠纵横,坑塘洼淀遍布,海河南系近50%的洪沥水都要经沧州入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沧州历史上就是一个洪涝、干旱灾害频发和交替为害的地区。
自20世纪70年代始,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用水需求量急剧增加,连年的干旱少雨加之上游拦蓄工程的不断兴建,使沧州的水资源逐年减少。据1956~2008年资料统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02亿m3,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180m3,属资源性缺水的绝对贫水区。
随着沧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雨洪资源的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提高雨洪资源的利用潜力,实现雨洪资源兴利调度,是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沧州市在雨洪资源利用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雨洪利用率不高。
沧州市境内现有3大行洪排沥河系,这些河道,经过多年运行,淤积严重,河道之间缺少连接工程,并且大部分闸涵标准较低,老化失修;境内大部分洼淀相继干涸,生态环境功能基本丧失,对雨洪资源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在现有的工程条件下,外来水大多通过河道下泻,可利用地表水资源白白流失。
据统计,沧州市多年(2000~2008年)平均雨洪资源可利用量为10.39亿m3,拦蓄利用量为4.08亿m3,其中2.04亿m3为自产水量,由于连年干旱,这一部分水量几乎全部渗入到地下,也就是说拦蓄量仅为2.04亿m3,扣除每年1.0亿m3的引黄量,实际年拦蓄量1.04亿m3,仅占雨洪资源可利用量的10%。
沧州市属季节性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1956~2008年)平均降水量为545.2mm,最大降水量1176.8mm(1964年),最小降水量296.3mm(1997年),最大与最小相差约4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80%。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更加悬殊,一年内7月份降水量最多,一般为180~210mm,占年降水总量的32%~38%;1月份降水量最小,一般为2~4mm,不足年降水总量的1%。最大与最小月降水量相差几十、上百倍。
沧州市主要河道有54条,大中型闸涵54座,蓄水长度1233.10km,蓄水能力为2.14亿m3;沟渠有1027条,中小型闸涵94座,蓄水长度4690.40km,蓄水能力为1.56亿m3;水库及洼淀共有6个,蓄水面积有189.70km2,蓄水能力为2.91亿m3;坑塘有7674个,蓄水面积达106.23km2,蓄水能力1.43亿m3。以上各项合计最大蓄水能力为8.03亿m3。也就是说,沧州市内的河道、沟渠、水库、洼淀和坑塘在现有情况下,最大蓄水能力为8.03亿m3。通过对雨洪资源的合理调度和规划,使现有的水利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拦蓄水量按蓄水能力的85%计,则最大蓄水量可达6.83亿m3。
另外,沧州市的蓄滞洪区以献县泛区启用几率为最高,设计滞洪水位16.4m,相应滞洪量5.0亿m3,最高滞洪水位17.6m,滞洪量8.2亿m3。
目前,沧州市还没有专门的雨洪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对应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在今后一个时期,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把雨洪资源利用纳入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分布实施,逐步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
根据相关规划,在原有大浪淀水库和杨埕水库的基础上,沧州计划利用10a时间,建成吴桥、东光、泊头、青县、肃宁、河间、献县、任丘水库等10座水库,可新增蓄水量4.1亿m3。平原水库的建成不但可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还能在汛期蓄存洪水,增强雨洪调控能力。
目前,沧州市村边坑塘、低洼地遍布各个乡镇,共计7674处,总蓄水能力14322万m3,是农村降水径流和灌溉退水的主要集蓄点,但同于淤积、修建宅基地等原因,这些坑塘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对蓄水坑塘进行清淤改造,全市每年整修和新建坑塘400座,可增加蓄水能力5000万m3以上。
沧州市现有主要河道54条,沟渠1027条,拦河蓄水建筑物148座。大部分河道为20世纪60~70年代开挖建设,经过多年运行,淤积严重,平均淤积2~3m,削减了河道调蓄能力;大部分拦河节制闸工程,存在建设标准偏低,年久失修,带病运行,造成有水蓄不住现象。此外,中小型河道多以防洪除涝为主,很多河道上没有或很少有拦蓄建筑物,大量雨洪资源只能白白入海。
未来几年,应开展河道清淤,维修加固病险闸涵,加强“水网”工程建设,实现库库之间、河系之间、洼淀之间,河系与水库之间,河系与洼淀之间的互相连通。通过科学调控,在3大河系汛期雨洪资源充沛的情况下,我市可引蓄洪沥水3.127亿m3,实现了地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今后,应进一步完善防汛决策系统,提高水文预报精度,加强防汛各部分沟通与联系,在确保防洪度汛安全的前提下,抓住汛期降水多及上游中小洪水下泄有利时机,科学调控,尽可能地拦蓄当地降水及过境洪水,把宝贵的雨洪资源蓄存起来。
通过实施河渠联网、河道清淤、坑塘修复等雨洪拦蓄工程,既可减轻抗洪抢险压力、防灾减灾,又能使宝贵的雨洪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水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1]孔振江.记取96.8抗洪经验教训 做好新时期防洪保安[J].中国防汛抗旱,2006(3):29-32.
[2]魏智敏,张胜江.海河流域防洪特点与保安对策[J].中国水利,2003(12):17-18.
[3]郭永臣.综合利用城市雨洪资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6):27-28,57.
[4]方生,代文元.华北平原有咸水区雨洪控制利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1):38-43.
[5]沧州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化研究技术报告[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