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00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王 娟 王玉春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种植最广的饲草,以“牧草之王”著称。为了选择适宜山西省生态环境的苜蓿品种,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新引进的同引苜蓿1号等32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品鉴、品比研究,结果表明,同引苜蓿1号单位面积产草量、经济价值各方面均表现突出,值得大面积推广。
同引苜蓿1号是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于2000年从甘肃省农科院引进的。该品系是以从加拿大引入的Grimm-1为母本,Az-90NDc-stasranac-11 travois-3 Europe-1Cardinal-1为父本,自由开放授粉获得的天然杂交种后代。该品系经多年所内试验及2年山西省区域生产试验,表现突出。
该品种为多年生豆科苜蓿属草本植物,植株最高可达180 cm。直根系,根瘤较发达。茎上多分枝,多者可达90个以上。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有小花20~30朵,花冠蝶形,呈紫色。荚果螺旋形,内含种子2~9粒,种子为肾形,黄褐色,表面有光泽,千粒质量2.3 g左右。生育期100 d左右。
2.2.1 产量稳定,再生速度快 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年均刈割4茬。如果土壤肥力良好,年鲜草产量可达97 500 kg/hm2,干草产量可达 21 000 kg/hm2,收获种子1 050 kg/hm2。
2.2.2 抗逆性强 喜温暖半干旱气候,日均温15~20℃最适生长,高温、高湿对其生长不利。抗寒性强,其幼苗可耐-6~-7℃,成株可耐-20~-30℃,有雪覆盖时可耐-40℃的低温。主根粗壮,根系发达,入土达3~8m,能充分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故抗旱能力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沙土、黏土均可生长,但最适土层深厚、富含钙质的土壤,适宜pH为7~8。生长期间最忌积水,宜栽培在年降水量300~800mm的地区,连续水淹1~2 d即大量死亡,因此要求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于1m以下。耐干盐碱,能有效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2.2.3 抗病虫性能强 对多种常见病虫害高抗,对褐斑病、黄萎病等有很强的抗性。
2000年开始在山西省农科院高寒所资源圃种植,2001年刈割1次,共产鲜草7 950 kg/hm2,比对照阿尔冈金(4 740 kg/hm2)增产 3 210 kg/hm2,增产率高达 67.7%,产量居所有参试的32个品种的第2位。
2002年升入鉴定圃进行试验,1年刈割3次,产鲜草 68 505 kg/hm2,比对照阿尔冈金(47 220 kg/hm2)增产21 285 kg/hm2,增产率达45.1%,产量居所有参试的32个品种的第2位。
2003年进入品种比较试验,1年共刈割4次,产鲜草74 700 kg/hm2,比对照阿尔冈金增产30.4%,产量居17个参试品种第2位。
2004年第2年品比试验,1年共刈割4次,产鲜草76 620 kg/hm2,比对照阿尔冈金增产35.3%,产量居17个参试品种首位。
2005和2006年2年参加山西省区域生产试验,2005年6个点平均公顷产干草14 584.5 kg,比对照阿尔冈金平均公顷产干草9 147 kg增产59.5%;2006年6个点平均公顷产干草14 307 kg,比对照阿尔冈金平均公顷产干草13 003.5 kg增产10%。
同引苜蓿1号不仅产草量高、草质细嫩优良,而且经测定干物质中富含粗蛋白质达21%,粗脂肪含量2.6%,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适口性较好,幼嫩的苜蓿饲喂猪、禽、兔和草食性鱼类,可作为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饲料,奶牛青饲可以增加产奶量。可以青饲、青贮或晒制干草,于冬春给家畜食用;与禾本科牧草、青刈玉米混合青贮,即将割下的苜蓿晾晒1 d,当水分降低到45%~55%时青贮,效果很好;可直接放牧,提倡在放牧草地上用无芒雀麦、苇状羊茅与苜蓿混播,可防止反刍家畜因食用过量苜蓿而引起膨胀病,亦可提高草地的饲用价值。
同引苜蓿1号根系茂密,盘根错节,能保持水土,凡有苜蓿覆盖的地方,地面无冲刷现象。根上长有根瘤,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除满足自身所需氮素之外,还可增加土壤中的氮,改善土质,提高土壤肥力,因此也是很好的绿肥植物。
苜蓿早春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是一种味道鲜美的绿色食品,可进行开发利用。苜蓿花期长,花序多,是重要的优质蜜源植物。
苜蓿种子细小,顶土力弱;苗期长势慢,易受杂草为害,播种前必须精细整地并保持土壤墒情。
在气候比较寒冷、干旱、无霜期短的地区,可利用早春解冻后的土壤水分,在地温稳定达到发芽温度5℃以上时抢墒播种,这样出苗率高、长势好、产量高。
一般采用条播,行距为25~30 cm,这样成苗率较高,生长期内能满足苜蓿对通风透光的要求,也便于中耕除草和施肥灌溉,有利于提高产草量。
播种量以每公顷9 kg左右为宜。增加播种量可提高第1年的产草量,并不能提高以后年份的产量,因此,播种量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不宜过高。
具体播种深度取决于土壤墒情、土壤类型等因素,经试验,播种深度一般为2 cm左右。
苜蓿的产量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
5.6.1 施肥管理 氮肥:在幼苗期,根瘤未形成之前施少量氮肥。磷肥:种植苜蓿时用磷肥作基肥,可促幼苗生长;磷肥和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效果最佳,一般每公顷施51 kg混合肥,使磷肥在土壤中保持较高的有效性;在苜蓿开花初期如有缺磷表现应少施磷肥。钾肥:正常植株的钾含量应为1%~2%,幼嫩植株的钾含量较高,成年植株则低。钾肥有一定的移动性,可以施在土表,随降水而下渗。此外,镁、硫、硼、铜、锰、铁、锌、钼都是苜蓿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
5.6.2 灌水管理 苜蓿是耐旱植物,对水分没有临界期和敏感期,缺少水分会停止生长。当土壤持水量为38%~75%时为最佳,当持水量低于30%时应及时灌水;刈割后,要进行灌水。越冬前应灌1次封冻水,返青期浇水越早越好。
5.6.3 中耕除草 春、夏播苜蓿苗期的草害严重,夏季收割后要及时除草。
经试验,从再生、产量、品质等角度讲,同引苜蓿1号最适宜的收获期是早花期(即在第1朵花出现到1/10开花期间),此时刈割营养物质含量高,再生性较好,留茬高5 cm为宜。在山西省北部1年可收割3~4次,最后1次应在霜冻来临前的1个月左右收割,留茬高10 cm为宜,这样可使苜蓿积累充分的碳水化合物来安全越冬。
同引苜蓿1号适宜在山西省北部、中部及东西部地区种植,尤其能在较寒冷地区或轻度盐碱地的土壤上种植。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均可种植。